文化润泽 共建幸福沈河

02.12.2016  16:37

  

  幸福画面

  2013年,沈河区委、区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尝试开辟一条改善居民生活、增进居民福祉的民生路径,深入提炼社区精神、构建群众“精神家园”,在全区开展特色文化社区建设。

  大南街道红巾社区原本是30多年房龄的老旧居民住宅区,经过各方共同研讨,最后以“雷锋家园”为主题进行特色文化社区建设。经过三年的生动实践,如今,它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这是因为,在全体1.6万名居民中,有3700名志愿者和585名社区好人!

  在红巾社区,“亢秉铨”劳模志愿者服务队、“景亚栋”农民工志愿者服务队等标杆队伍,时时向居民群众传递着永远闪光的雷锋精神和无私助人的志愿服务精神。社区内的雷锋广场、红巾好人榜等诸多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引领和召唤居民群众争做好事、争当好人。他们开展“自己的家园自己管,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党群共建活动,先后建立了“周继纯治安巡逻小分队”等10个党员责任区、28个责任岗和18个协会,实现了老旧弃管小区居民自治、物业自管,绿地维护、公共设施认养率达到100%,小区几年来未发生一起自行车被盗案件、刑事案件。

  以精神文化为引领,不仅提升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更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在社区家园的建设中,社区精神成为最好的动力源泉,社区群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红巾社区成为沈河区诸多优秀社区的代表,成为“幸福沈河”的缩影。

   共同缔造

  打造幸福沈河的精神家园,基本方法是坚持“共同缔造”。沈河区充分发挥居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树立社会生活共同体理念,建立健全群众广泛参与的激励机制、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机制和横向到边的多元共治机制,让群众成为主角,让群众共享“大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在特色文化社区建设中,无论在环境改造还是文化建设上,居民群众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全程参与、贯穿从设计到施工到长效管理的全过程。甚至小区内一个主题雕塑、一组健身器材摆放的位置,都要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才能最终确定建设方案。截至目前,沈河区拥有多福社区“福文化”、福陵社区“满族文化”、溪林社区“孝亲文化”为代表的16个特色文化社区。正是在优秀文化的引领带动下,社区居民纷纷投身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成为幸福社区的支持者、参与者、建设者。

  树立“共同精神”,实现共同缔造,在朱剪炉街道清真美食街改造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条街的违建全部拆除,依靠的不是行政手段而是群众自拆;改造成景观美食街,依靠的也不单单是财政投入而是沿街商铺投入近300万;管理也不再依靠政府,由商户自行组建的美食街自管委员会正在策划去西安等地考察……如今,美食不再是它唯一的符号,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西关文化展示中心、民族团结的示范基地。

  协同联动使沈河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连连跃升。如今,“文化+”共享项目,正在不断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

  ●“文化+教育”

  学校的操场、阅览室、会议室等校园资源,定时定点开放。百名中小学专业教师作为艺术指导志愿者走进社区,按需指导,按需配置。沈河区社区学院及15个街道分院,无论其基础设施还是办学理念与实践,均走在全国前列。

  ●“文化+科技”

  加速了沈河区文化信息平台有效运行。信息采集、发布、反馈机制初步形成。

  如今,400多支不同艺术类别的群众业余团队,近1万名文化志愿者,常年活跃在政企搭建的文化平台上,活跃在多彩的生活里,构成了沈河靓丽的时代风景。

   开启未来

  培育对社区的认同感,通过社区美好环境、生态文化、特色文化等建设,增强对社区的热爱之情;锤炼社区公共精神,通过群众参与,积极培育“勤勉自律、互信互助、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城市文化,促进新老居民相识相知,成为“一家人”。

  ——摘自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就在上周,沈河区召开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续建工作推进会,对接下来的工作再动员、再部署。沈河区将继续坚持一手抓整体统筹,一手抓重点突破,不断研究新情况、破解新课题,切实增强人文精神凝聚力,激发区域文化创新力,提高文化服务供给力,强化文创产业支撑力,提升文化体系保障力,把沈河文化建设的优势加快转化为建设幸福沈河的动力,为沈阳建设全国信息文化中心探索经验、作出贡献。

  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沈河永远在路上。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张晶特约记者刘蓉)

 

  编辑: zfw06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