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新农合让农民敢住院看病了 农村三级医疗网络得到加强

29.07.2016  14:43

  核心提示

  让农民“大病不出县,一般病、常见病不出乡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关键是农村基层医院要有底气、有技术、有实力。

  底气哪里来?新农合制度的实施,给基层医院带来了机遇,拉动了农民的健康投资,提高了农民的医疗消费能力,就医需求不断释放。

  数据显示,全省县级定点医疗机构收入70%来自新农合患者,市级达到40%,省级近20%。但保障农民健康,加强县、乡、村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夯实“网底”仍是一场持久战。

  大病不出县,常见病不出乡镇

  彰武县平安村60岁村民罗景臣的老伴每年都要住院看病,有了新农合,住院看病敢去了,而且还成了哈尔套医院的“常客”。

  哈尔套医院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新农合让村民有了医疗需求,因为心里有底,有病就到医院看,这让医院的人气也旺了起来,再不像以前那般冷清了。

  “以往,乡镇卫生院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有着24年医生经历的詹立国告诉记者:“那时,医院几乎没有住院病人,每天来看病的农民也就十几个,冷冷清清,职工开工资都费劲。

  “那时就那么几个科室,稍微有点难度的病都治不了,只好推出去,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村民有病都上大医院了。

  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强,医院的变化显而易见,眼下,哈尔套医院不但科室增多了,像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一般的手术也都能够承担,并完成得很好。医生过去不敢接的手术现在能够轻松完成,医院的年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日门诊量达到700多人。

  记者了解到,彰武县所在的阜新市,去年42家县级医院新农合业务收入达到2.99亿元,比10年前增长了50倍。全市63家乡镇卫生院全部正常开诊,新农合业务收入1.39亿元,比初期增长30倍,床位使用率比2006年高出5倍,原来濒临倒闭的农村卫生院在成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后,出现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县级医院70%收入来自新农合患者

  省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杰介绍,据测算,全省县级定点医疗机构收入的70%来自于新农合患者,市级达到40%。

  李杰介绍说,为了适应广大农民群众的就医需要,省内各级医疗机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配备更加精良,就医环境明显改善,服务行为和流程更加合理。核磁共振、CT等大型设备在县医院已经不足为奇,乡镇卫生院也大都配备了X 光(DR)、B 超(彩超)、心电图(动态)、化验(大生化仪)等常规诊疗设备,村卫生室基本医疗设备配备齐全,利用率大幅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省内各级医疗机构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竞相引进高、精、尖医疗手段并应用于临床,推动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县级医院基本满足了农民基本医疗服务及危急重症病人的抢救需求,市级定点医院疑难重症诊疗的骨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去年仅阜新市新农合患者为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带来的收入就达到了2.16亿元。”李杰说。

  加强农村三级医疗网络建设是一场持久战

  县、乡、村农村三级医疗网络,承担着最基层农民的医疗保障任务,在康平县卫生局副局长张见黎看来,加强农村基层三级医疗网络建设是一场持久战,承上启下的基层乡镇卫生院,技术和服务还得添把火。

  康平县有15家乡镇卫生院,160多个行政村,眼下,全部实现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村民一般有个小毛病,村医就能解决。而在过去,那简直不敢想。

  张强镇中心卫生院,过去的日子不好过,农村患者流失严重,医生没有绝活儿,技术一般,村民不信任。可眼下,经过政府扶持,面貌大变,医生的医疗水平上来了,服务也增加了新内容,增开了儿科、牙科、妇科,还有急诊科,村民有个小病、常见病在这里就能解决。

  记者了解到,医改前,康平县一些乡镇卫生院划归地方管,有的还让个人承包。眼下,乡镇卫生院全部收回公办,回归公益性,全县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让利于农民患者。

  贫困地区尚且如此,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也不懈怠。

  记者调查了解到,今年大连市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纳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市政府计划投入2740万元,对全市548所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同时,大连市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让大医院的专家下到基层指导基层医护人员,提升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业内专家认为,政府的投入固然重要,但基层医院自身的建设也同样重要,久久为功,这也应当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