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动力更加强劲

25.11.2015  10:56

  近段,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5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前三季度GDP的增速为6.9%,其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0.3%,而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9%。应当说,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和其它各项指标有明显回落趋势,这引起了国内部分学者和领导干部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但若深入分析中国经济的内在运行逻辑就会发现,从需求面、供给面和政策面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强劲有力,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完成全年经济预期目标,并为“十三五”开好局、奠好基。
  需求面: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培育
  消费需求平稳有力。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需求动力最大、最持久,对引导投资、拉动经济具有基础性作用。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你有我有全都有”、“羊群效应”明显,一浪跟着一浪。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2015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达到21.6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5%,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达到58.4%,比去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当前,养老家政健康消费、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等消费热点正在加速形成中,尤其是网络消费、电子金融等消费新业态方兴未艾,前三季度全国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6.2%,显示了对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力。
  投资需求缓中趋稳。投资需求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关键性作用。从城镇化角度看,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的话,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研究表明,每个新增城镇人口将会带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资需求30万元左右,以目前年均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入城镇来核算的话,每年将直接带动3万多亿元的投资需求。从工业化角度看,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处于工业化中期,还远未完成工业化进程。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加速融合、工业结构的加快转型升级,巨量的投资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为39.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其它行业,基础设施投资稳步推进,我国的投资需求有望缓中趋稳。
  出口需求逐步改善。出口需求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支撑性作用。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推动出口由货物为主向货物、服务、技术、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推动竞争优势由价格优势为主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推动营商环境由政策引导为主向制度规范和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转变。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2896.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2%,出口1500.4亿美元,增长32.8%,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达27.5%。随着“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加快推进,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设,新时期“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加快实施,国际产能合作的加快推进,我国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与产品综合国际竞争力正在大幅提升,国际经济环境的逐步改善,有效出口需求将得到显著改善。
  供给面:新的增长模式正在加快形成
  大众创业激发市场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最终要依赖于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经济生产活动,属于同类经营活动的企业可称之为行业,而经济活动更高层次的行业集合便形成产业。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简政放权的推进以及商事制度的改革,我国正在兴起新的创业热潮,草根创业、创客、众创空间等新的形式层出不穷。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随着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新登记市场主体和个体工商户继续较快增长。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065.5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5.8%。其中,企业315.9万户,增长19.3%;个体工商户731.2万户,增长16.0%。截至9月底,我国每千人企业数量达15.20户,市场活力进一步得到激发。大众创业形成的千万个微观市场主体,虽然目前力量还很微弱,但伴随着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等创业土壤的改良,这些企业就有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某个行业或产业的领头羊,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万众创新促进发展升级。供给分析有两个角度,一是产品供给,二是要素供给。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路子,目前单纯依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要素供给结构正逐步从传统要素供给向人力资本、科学技术等新的要素供给转变。根据研究测算,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左右,创新要素的支撑作用在逐步加强。借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正掀起一个“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自然禀赋”就会充分发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就会不断涌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就会更新换代升级,就会更加强劲有力。
  普众创造推动供给转变。经济学界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供给层面,还可以从产业结构角度加以研究,当然这是产品供给层面的深化。当前,我国正在加紧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变革,同时加快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发展。“中国高铁”、“中国核电”等正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这些领域的积极变化,正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市场产品供给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
  政策面:新的调控方式正在有效实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新一届中央政府在加强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定向调控,更多运用深化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这些举措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有力实施区间调控,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新一届政府提出,合理区间的“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是防通胀。可以说,这一宏观调控方式与思路的创新,实质上强调的是目标管理,在这一目标区间内,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等。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主动谋划,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积极保持战略定力,有力有为实施宏观调控。当经济运行越出合理区间时,宏观经济政策更多地利用“微调”、“预调”等方式,对经济总量政策进行适时适度调整,而把政策着力点更多地用于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这样,既防止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层面的过多干预,又能避免宏观刺激性政策的过度使用,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
  精准实施定向调控。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是宏观调控思路的重要创新。定向调控就是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定“靶点”,定向采取措施,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财政政策方面,新一届政府采取定向减税的方式,瞄准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等领域,予以精准发力,弥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板。金融政策方面,采取定向降准、再贷款和存贷比调整等调控政策,将存量和增量资金更多地扶持“三农”和小微企业,更多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引导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能为下一步实现宏观经济“稳中求进”的既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强力推进全面改革。体制机制改革是政策层面的重要着力点,与宏观调控方式创新相得益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共有336项重要改革举措将会强力推进。经济新常态下,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我国在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正在取得决定性成果,全面深化改革的态势已经形成,改革共识不断凝聚,改革效果正在显现。前三季度,行政审批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价格体系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势如破竹,加速推进。无疑,这些扎扎实实的措施,既显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场的无限潜力,也为中国经济增长增添了实实在在的动力因子。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