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市精准脱贫为农民打开一片新天地

23.06.2017  06:54

  产业扶贫打开致富新天地

  2016年是新民市扶贫攻坚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新民市以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增加收入稳定脱贫为中心,以加强贫困户能力建设、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以人均收入低于3330元贫困人口为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多措并举、精准脱贫,圆满完成了“五个一批”等脱贫工作:全年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601人;移民搬迁和危房翻建安置一批83人;医疗救助扶持一批1838人;教育扶持一批70人;低保政策兜底一批1364人。

  产业扶贫效果明显。通过鼓励、扶持发展棚菜、寒富苹果、畜禽养殖、林下种养等特色主导产业,2016年,新民市建档立卡户(890户)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得到了政策扶持,人均收入超过3600元。

  据统计,2016年新民市完成产业扶贫项目21个,其中西甜瓜项目4个,种植面积达4000亩;金花葵项目3个,种植面积达100亩;寒富苹果项目11个,种植面积达2500亩。项目增收总值15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

  记者感言:帮助贫困户脱贫,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而这其中,产业扶贫无疑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部分有劳动和经营能力的人来说,指条产业发展的“明路”,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就如一缕温暖阳光,定会令他们的脱贫梦“灿烂”绽放。(下转2版)

  由“输血式扶贫”

  变为“自主经营性脱贫”

  扶贫须先探“因”,找对了原因,有针对性地实施政策、安排项目,才能收到脱贫之效。周坨子镇党委第一书记徐占海介绍说,周坨子镇辖9个行政村,38个自然屯,总人口16300人。镇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经常入户走访调研,根据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扶贫项目:针对家里有承包地且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户,动员其以土地入股发展冷棚葡萄产业;针对家庭土地较少且具备从事简单劳动能力的困难户,帮助购买牛、羊、仔猪等发展养殖业。目前,全镇贫困户共发展冷棚165亩,养殖蛋鸡2000只,养牛11头,养羊50只。同时,推荐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棚区进行劳务用工创收。

  近年来,位于周坨子镇中部的大坨子村通过国家及省市的扶贫政策,持续开展了整村推进、产业扶持开发、定点扶贫、农民科技培训等系列扶贫攻坚行动,全村有50户实现脱贫,走上了健康发展、自主致富的良性轨道,但仍有13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徐占海经过深入贫困户家中逐一走访了解实际情况、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及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征求意见后,根据现有贫困户普遍存在的“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经营不了承包地或经营承包地效率低”的实际情况,实施“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党建脱贫攻坚模式——村党支部领办起福民蔬菜瓜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党员赵荣天任队长负责带头经营10栋冷棚,13户贫困户全部以土地入股,在三至五年内,他们便可通过经营冷棚实现全部脱贫。

  记者感言:脱贫的路不止一条,不能落下一人。对于一些先天基础薄弱、劳动能力相对低下的特殊贫困群体,就需要党政部门精准施策,通过组织的力量,通过党员干部的引领,通过一个个有效可行的项目,帮助他们走出贫困。

  把准脉搏

  加快整体脱贫致富步伐

  具有旅游观光优势的新农乡黄家岭村走的是另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黄家岭有着“富硒村”的美誉,地下水资源丰富,供电富余,没有工业产品加工项目,俨然就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于是,一座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富硒原生态产业园”被引进落户黄家岭。利用国家专利技术生产有机硒肥,之后将有机硒肥就近施用到当地种植的蔬果、粮食等作物,沈阳市美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再按高于市场价格收购所种植的产品,进行统一包装,打造营养好、品质高的安全食品品牌,面向全国推广。项目建成投产后,主要是满足沈阳及周边地区市场的需要,同时辐射北京、天津及南方市场。据统计,项目创产值1100万元,利润总额达210万元。

  记者感言:脱贫难,往往是因为人们没有发现身边的“金矿”,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扶贫就是要找准切入点,具体深入地“点醒”其资源与优势所在,扬长避短,趋利并将“利”放大,进而让贫困者因利脱贫致富。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张晶通讯员冀学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