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

01.12.2015  11:14

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为国家建设贡献了大量的矿产资源的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原本翠绿秀美的青山变得伤痕累累。2011年,我省启动实施了以矿山生态治理工程为重点的青山工程,给辽宁大地带来了深刻变化:损坏的山体披上了新绿,填平的矿坑建成了工业园区,围栏封育退耕后的山坡种上了经济林……四年来累计完成治理面积955.16万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持续显现,青山工程已广泛深入人心。2015年,青山工程被列为我省继续办好的10项民生工程之一,闭坑矿山生态治理工程也被列为44项民生实事之一。

一、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创新模式,典型示范。积极探索治理模式,总结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进治理工作。在矿山生态治理工程中,积极推行“七个结合”模式,即矿山生态治理与土地整治、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发展沟域经济、农民增收致富及建立青山保护长效机制相结合,将废弃矿山整理成工商业用地、恢复为耕地、改造成公园等,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涌现出了海城牌楼、本溪欢喜岭、旅顺口区三涧堡、建平县小平房村等一批矿山综合整治典型和鞍钢、本钢、抚煤集团、西钢矿业公司、顺峰矿业公司等一批生产矿山企业生态治理典型。旅顺口区三涧堡石灰石矿区青山工程实施后,累计投入治理资金3.6亿元,栽植各类乔灌木46.8万株,喷播草坪3.32万平方米,平整工业用地2150亩。已进驻北车集团大连机车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土地出让回报3.4亿元,投资规模34亿元,达产后预计总产值35亿元,将增加税收3亿元,解决就业岗位1200个。整合资金,加大投入。通过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实施省级以奖代补、市县配套、部门自筹和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目前,青山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23.9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44亿元、省级财政投资36.25亿元、市县财政投资47.47亿元、社会投资37.83亿元。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资占总投资的67.5%,有力地保障了青山工程的顺利实施。广泛宣传,深入发动。通过媒体宣传、社会宣传、行业宣传等多种形式营造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青山工程已广泛深入人心。山区农户变“要我还林”为“我要还林”,积极发展经济林,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增收致富。各级政府建立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能够积极地想办法、谋对策,全力推进青山工程。矿山企业自觉履行植被恢复责任的意识逐步提高,涌现出一批自觉履行恢复治理义务的企业典型。青山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帮助农户实现以林致富,实现了废弃土地的再利用,创造出巨大经济社会价值,社会各界普遍赞同。

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实现“三赢”。生态效益明显显现。通过大规模的持续治理,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得以改善,特别是矿区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提升。全省将新增绿化面积539.15万亩,林木绿化率提高2.43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将提高1个百分点。新植林郁闭后,预计年涵养水源113637.32万m3,保育土壤1384万吨,固碳释氧316.48万吨,积累营养物质2.7万吨,吸收污染物4.47万吨,滞尘555.32万吨,年均生态功能价值量可达213.42亿元。经济效益日趋突出。青山工程总投资逾百亿元,有效拉动了上下游产业;“两退”工程惠及农户约35万户、160多万人,发展苹果、板栗、榛子等经济林377万亩,进入盛果期后,每年果品产量可达40.37亿斤,收入94亿元,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对废弃矿山的治理,整理出工商业和城市建设用地2.23万亩,现已出让土地0.94万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6.65亿元,落户企业85家,投资86亿元,达产后年创税8.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1万余个。整理出耕地0.98万亩,年粮食产量近1390余万斤。社会效益持续释放。“两退一围”工程,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基层单位和农民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闭坑矿山生态治理工程整理出大量土地,破解地方政府用地指标紧缺难题,部分缓解了企业无法落地的压力,通过大批企业的入驻、生产,将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公益性公墓建设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传统殡葬观念,推进了绿色文明殡葬和生态惠民殡葬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