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评论:补齐我们头脑中的“短板”

07.12.2015  07:22

  年终岁尾,我们回眸“十二五”,展望“十三五”,在看到取得进步和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工作中还存在一个“补齐短板”的问题。这些工作短板,其实折射出的是干部思想作风问题,正如一位领导同志所言,要补齐工作上的短板,首先要补齐各级干部的“干劲短板”。

  为什么要强调补齐短板?就是因为现在带动全局工作,“补短”已是关键一环。应当看到,我省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生态建设等领域存在的各种短板,既是影响协调发展的难点,也是引发风险隐患的薄弱环节,更是群众感受最直接、最不满意的地方。“补短”是非抓好不可的工作。

  当然,我们所说的这些短板,有历史遗留问题,有体制机制瓶颈问题,之所以难以补上,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就取决于人的干劲大小。譬如扶贫,全省117万贫困人口2020年全部脱贫,完成这个目标难度很大,而最怕的则是一些干部精神上的“贫困”:或缺乏斗志,或不在状态,或无计可施。所以说,头脑“短板”不补,工作短板也就难补。补短,要先补齐头脑中的“短板”。

  要补齐饱食终日的斗志之短。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做强国有企业做大民营企业,是摆在辽宁转型升级道路上的两大难题。没有坚强的勇气和定力,都难以完成。而我们面临的短板,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硬骨头”,很难“啃”。接下来的每一步,我们都会碰到深层次矛盾、触及既有权力关系和利益格局,需要领导干部敢碰硬、敢负责、敢担当,补齐作风和状态上的短板,拒绝“老好人”,不当“圆滑官”,不做“击鼓传花”手。

  要补齐浮夸虚华的作风之短。比如有一地,有领导听说种苹果赚钱,就号召家家户户种植,结果苹果价格大跌,又听说种茶树赚钱,又要农民改种茶树,群众跟着瞎折腾,不明不白地亏了钱。补短,确实没有捷径可走,需保持战略定力,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既要着眼当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又要面向未来,不图一时之利,不贪一时之功。

  要补齐动辄“一刀切”的落实之短。比如,落实扶贫工作,不宜再搞那种大撒把式的“补短”,财物资金虽然送了不少,田坎路也走了不少,可是一些困难群众仍然走不出贫穷的圈子。事实上,基层的短板,千差万别、十分具体,要补好这些短板,根本的方法就是“精准施策”,必须深入下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提出补齐短板的不同方案与方法。

  补齐短板,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面对那些绕不过去、越拖越难解决的“短板”,我们每一名领导干部必须首先找到自身的短板。归根结底,补短,就是要在工作短板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把自己真真实实完完全全放进去,从而找到短板、补上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