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4家苏企“智脑”激活创新因子

09.04.2015  10:43

  企业技术中心常常被称为企业的“智脑”。从江苏省经信委获悉,去年江苏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产出成效显著,1374家省级以上企业“智脑”实现销售收入19934.5亿元,实现销售利润1733.5亿元,其中,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9971.2亿元,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0.0%,成为江苏省大中型企业排头兵,也是江苏省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与高产出相对应的是高投入,去年1374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到661.4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3.3%,高出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企业科技人员总数达到31.9万人,平均每家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4件。

   拼创新、定标准,让制造变“智造

  走进镇江扬中大全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集团执行总裁葛飞指着生产线表示:“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母线槽自动装配检测线,与传统装配线生产非标产品相对比,自动线的用工减少近一半,生产效率提高5倍,误差率从万分之二降至十万分之二。

  据葛飞介绍,大全集团每年都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为有功科研人员发放奖金。目前大全共申请专利1034件,其中发明专利258件,拥有授权专利748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78件;申请注册商标85枚,取得软件著作权56件。目前,公司有四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名列全国第一。

  同时,作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大全集团主导、参与制定了10件国家/行业标准,修订标准28件。在三峡工程、国家大剧院等一大批国内重点工程和项目上,都能看到大全的产品和服务。近三年来,大全的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创造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目前,大全已斥资2000万元,邀请罗兰·贝格、德勤等全球最顶尖的咨询公司,按照工业4.0、智能制造的理念,对企业业务架构和生产流程进行技改诊断。瞄准“中国制造2025”,大全正由设备制造商向系统集成服务商努力转型。

   攻高端、促转型 ,抢占产业制高点

  小小玻璃瓶,里面装着犹如可乐一样的液体。看上去不起眼,却是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混凝土外加剂———聚羧酸系列产品。据该公司技术中心研究室主任洪锦祥介绍,这种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高端市场的局面,使同类产品价格由最初的35000元/吨降至现在的8500元/吨左右,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投资约20亿元。

  不仅如此,博特还实现了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从原料到最终产品的自主开发和国产化生产,提升了行业国际竞争力,也奠定了公司在混凝土外加剂领域的领头地位。

  瞄准高端,迎难而上,有力地提升了江苏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博特为例,其技术成果解决了世界第一大斜拉桥———苏通大桥306米高的超高索塔钢纤维混凝土一次性泵送难题;帮助世界第一高拱坝—锦屏电站解决了大坝混凝土抗裂及碱骨料反应难题;其功能性材料还应用于世界最长高速铁路工程———京沪高铁,大大推进了高铁建设的国产化和自主化。

  据悉,目前该公司混凝土外加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居首位,2012年和2013年公司的产品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3.61亿元和17.16亿元,公司总资产达到19.62亿元。

   焕生机、添动力,传统产业迎春天

  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纺织原料丝饼顺着生产线“”下来,被机械手快速抓起,放进运输车。“丝饼从下线之后,所有的环节都实现了全自动化。”该公司人士介绍,自从应用智能物流系统后,公司节省了约50%的用工。

  纺织、印染是传统产业,盛虹却让传统产业焕发了“第二春”。盛虹一直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载体,致力于化纤、印染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并形成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每年的科技活动经费超过销售收入5%。

  围绕“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以建设“创新型企业”为核心目标,盛虹依托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不断进行创新改造,突破了行业关键技术,推动了涤纶化纤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进步。如今,作为国内化纤行业的龙头老大,盛虹的化纤产品年产量达到165万吨。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