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 朝阳一年间5.2万人摘穷帽

17.12.2016  08:35
    12月8日,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公营子镇南山村南荒地屯像过年一样热闹,29户村民来到南荒地新村察看即将迁入的新居。一栋栋“小洋房”新颖别致,一座座新院套整齐划一,房屋窗明几净,室内厕所、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样样齐全。眼前这一幕,很难让人和昔日的贫困村联系在一起。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提起山沟里的“老家”,今年36岁的村民刘涛却说那地方“不养人”。在山沟里的南荒地,居民们简陋的住房全部在山旮旯依山就势而建,出行和人畜饮水极其困难,长期靠天吃饭。

    今年,喀左县多方筹资600万元,在距离南荒地屯原址北侧1公里的公路旁新建房屋29栋,一次性集中安置搬迁居民29户。贫困村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穷窝”。“原来的老院子划归集体所有,老百姓不用掏一分钱,置换200平方米的新居。”刘涛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朝阳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条件最差、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到2015年底,朝阳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仍有17.16万人,占全省1/5;贫困村413个,占全省1/4;5个县(市)都是省级贫困县,占全省1/3。经过“十二五”的扶贫减贫,剩下的脱贫攻坚任务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政策兜底,群众心里有底。今年年初以来,朝阳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对那些生态环境恶劣、不适合居住的贫困户实施移民搬迁,对危房实施就地翻建或改造,今年共完成移民搬迁和危房就地翻建2613户。众多的贫困户和刘涛一样实现了“挪穷窝、住新房”的多年夙愿。“开年后,我准备扣大棚种蔬菜,拔穷根,奔富路。”规划起未来的新生活,刘涛很兴奋。

    朝阳海生花农业开发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经济作物种植、销售的专业公司,一年种植三茬农作物,利润是传统模式的6至7倍。采取“公司+农户”的产业扶贫方式,当地贫困人口把土地租给公司,实现了旱涝保收,又常年在公司务工,成为了公司的“蓝领”,从而实现稳定脱贫。

    “输血”不如“造血”,激活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因素。年初以来,朝阳市把产业扶贫作为提升脱贫致富“造血”功能的关键措施来抓,各县(市)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充分调动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贫困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各地普遍形成县有龙头带动、乡有特色产业、村有合作组织、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已有5.7万名贫困人口进入产业扶贫链条。

    目前,朝阳省级、市级贫困村全部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驻村扶贫和帮扶责任人两个全覆盖。一年来,省市县三级直接投入扶贫资金2.45亿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1亿多元,帮助实施和引进项目838个,受益贫困人口近3万人。

    “移民搬迁一批,产业带动一批,社会扶助一批,教育资助一批,医疗救助一批,培训扶持一批,社保兜底一批……通过多措并举,今年,朝阳5.2万贫困人口摘掉贫困帽子,97个省级贫困村销号。接下来,还要持续推进精准扶贫,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全部摘帽,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朝阳市扶贫开发办主任曲志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