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辽代时辽西纺织业发达(图)

21.06.2017  07:41

  兴中府绫锦印。

  朝阳市博物馆珍藏着一方辽代汉字官印“兴中府绫锦印”,为国家一级文物。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朝阳发现的众多官印中,辽代官印仅此一方,它被视作中国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同时证明9世纪的朝阳一带纺织业非常繁荣,生产的丝绸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运到西方。

   农民刨地刨出辽代官印

  1988年,朝阳市文物部门在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征集到一方官印。据朝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此印为当地农民垦种时挖出,印为铜质,略呈长方形,印表面阳刻篆书“兴中府绫锦印”两行6字,印文刻得较深。印背面无款记,背中央有一方柱状执柄,柄顶部凿刻一“”字,以示使用时盖印的正确方向。印文系铜铸成,制作较粗,不工整。

  据考古专家郭大顺介绍,这方官印上所刻的“兴中府”是辽代在原霸州(今朝阳)基础上设置的府,是辽代中京城管辖范围内一个很重要的府,下设建州、霸州、宜州、锦州、白川州等5州。而发现“兴中府绫锦印”的朝阳县木头城子镇正是建州城所在地。

  《辽史·地理志》记载:辽在境内的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等地设置有绫锦院,绫锦院是少府监所属机构,专门掌管锦工、织、锦绣等,以供皇帝服饰之用。郭大顺指出,设置在兴中府的绫锦机构,由当时兴中府的州、府级官员主管。所以可以确定这方“兴中府绫锦印”就是掌管兴中府纺织机构的官印。

  据朝阳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朝阳发现的众多官印中,金代印数量最多,辽代官印仅此一方,所以它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辽代纺织业集中在兴中府一带

  辽西文化学者高爱国告诉记者,辽代中兴府一带是丝绸之路最东的起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要想弄清楚这一点就必须从栽桑养蚕说起。

  据史书记载,辽宁境内最早栽桑养蚕始于三燕时期慕容廆、慕容皝时代。慕容鲜卑采取了学习中原文化的政策,实行“劝课农桑”,不仅一直奉中原东晋的司马氏政权为正朔,而且开始鼓励百姓植桑养蚕,实现由游牧向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过渡。后燕冯跋氏掌权后,下令“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柘二十根”。大力提倡栽植桑柘而且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每户必须栽植的数目,促进了辽西地区养蚕业和丝织业的发展,打破了东北地区单纯从事麻纺和毛纺的纺织业格局。

  考古发现,三燕时期的鲜卑墓葬中,死者有穿丝织类衣裤的痕迹。还有历史资料记载,慕容氏政权建立后,丝绸不仅进入鲜卑民族的生活,而且成为统治者赏赐臣下的奖品。辽代时,辽西大凌河一带已经是桑树遍地,茁壮茂密,为辽代纺织业的发展繁荣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保证。

  北宋路振《乘轺录》记载:“沿灵河有灵、锦、显、霸四州,地生桑、麻、贝、锦,州民无田租,但供蚕织,名曰太后丝蚕户。”高爱国解释说,灵河就是大凌河流域,这一带的几个州集聚着大量的为皇宫服务的植桑养蚕和丝织专业民户,这里盛产桑麻供以织锦,织出的锦都供给皇家使用。

  高爱国指出,契丹人最初并不掌握纺织技艺。《辽史·地理志》记载:“世宗从定州俘户置,民工织,多技巧。”为了发展纺织业,辽在开国之初,从中原掠来大批纺织工匠,安置在盛产桑麻的大、小凌河流域。与此同时,被灭国后的渤海族工匠,也被西迁到这里,从此这里聚集着大量的汉族纺织手工业者,他们集中在各大大小小纺织作坊和“杂院”中,从事着各种丝、毛、麻织品的纺织、刺绣和染色,使这里的“锦绣组绮,精绝天下”。凡中原所产的织物,辽国一一俱备。

  郭大顺向记者介绍了几处从辽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的大量丝织品,可见当时辽代丝织业的繁荣景象。

  1970年夏,在内蒙古解放营子辽墓出土的一批织锦、绫、罗、刺绣中,有用“夹缬”和“蜡缬”法印染的各种花纹。

  1974年春,在辽宁法库叶茂台7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包括绢、纱、罗、绫、锦和缂丝共六类90多个品种规格。其中有首次发现的辽、宋时期丝织品用金的标本多件,有片金缂丝、描金、捻金等数种。该墓出土的一件长约2米的缂丝袷被,以金为主色,织出升龙、火珠、山、水、海怪组成的复杂图案,是早期缂丝的典型标本。

  2003年,在内蒙古通辽吐尔基山辽墓中,发现墓主人身上覆盖一件罗裙,虽历经千年但上面清晰可见黄色的绣凤图案,十分精美。

   辽代纺织业的繁荣促成草原丝绸之路的诞生

  高爱国介绍说,辽国与西方的交往,走的是草原丝绸之路。辽朝还在上京城内的同文馆设置驿馆,为诸国信使提供方便的住宿条件。辽朝以上京、中京(今宁城县大明城)、东京(今辽阳市)、南京(今北京城)、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为骨干,构筑了连通漠北至西伯利亚、西经中亚达欧洲、东抵东北、南通中原的发达的交通网络。为了维护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辽王朝十分注重对这条交通路线的建设。沿路有专门的驿站设施,设有担任接待工作的“供亿户”。北宋与辽在边境地区还设置了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新城、朔州等互市市场——榷场,互通有无。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西的大小凌河流域“地宜桑柘,民知织之利,岁奉中国布帛,多出白川州税户所输”。所产的丝绸非常精美,有朝霞锦、云霞锦、匹缎、细棉、绮罗绫等十大类近百个品种,被朝廷充作贵重礼品赠给宋朝或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国家。连宋朝商人都大量采购辽朝出产的罗,称之为“番罗”,在宋朝境内被当成奇货。这使得辽代通往西方的交通路线成了名副其实的“草原丝绸之路”。

  辽的纺织品是辽与西方交流的大宗产品,根据《诸藩志》中的记载统计,辽曾向16个有外交关系的国家输出过丝织品。“辽朝所产丝织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也大量出口,或作为国事往来的礼品。由于辽代丝织品之多,对外贸易之盛,客观上才促成了草原丝绸之路的诞生。由于丝绸是当时辽国主要的出口产品,因此一些中外学者又将辽代通往西方的贸易通道称为草原丝绸之路。而兴中府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东起点。”高爱国补充说。(本文照片由朝阳市博物馆提供)

相关报道
本溪:五铢钱使用长达700多年(图)     17-06-20 09:56
辽西宇文迁塞北 五大血战定国基     17-06-16 10:14
大连:复州最初名为扶州(图)     17-06-09 07:24
铁岭:“鸣镝”引出匈奴夺嫡故事     17-06-07 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