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破茧成蝶”之期待

02.02.2015  16:09
            截止2014年底,本溪市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05个,入社成员近3.5万人,成员出资13.2亿元,带动非成员农户4万多户,入社农户年均提高收入30%。目前,已有13种农产品获得了“三品”认证,有2个正在认证中。             从目前合作社发展运行情况来看,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管理规范,健康发展。此类社约占全市合作社的10%左右。这部分合作社组织机构齐全,财务管理规范,分配机制完善,内部管理严格,能按章程规定召开成员大会,自行开展技术培训,统一购买农资、田间管理及销售农产品,产品有商标及三品认证,销售体系完善,能带动周边优势产业发展及规模化经营,带动增收效果显著,有一定示范作用。             二是提升晋档、有待规范。此类社约占全市合作社的20%左右。这部分合作社设置了组织机构,主要开展“三统一”服务,但其产业规模较小,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竞争能力较弱,带动增收作用不明显,财务管理有待加强,内部管理制度需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处于爬坡阶段。如能提高管理能力,提升规范化程度,有望进入省级示范社行列。             三是基础薄弱,发展艰难。此类社占全市合作社的70%左右。这部分合作社只是按照法律规定制定了章程,设置了理事会、监事会(或执行监事),其基本没有内部机构,财务管理较为混乱甚或没有财务账簿,服务农户能力较差,只能搞点技术培训,缺乏必要的发展资金及技术人才,“等靠要”思想严重,基本没有市场竞争力,运行一段时间后,有的只能维持基本生产,有的进入休眠停滞状态。             经过长期的培育发展,本溪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孕育有形、规模有样,但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思路不清晰。由于建社门槛较低,5人即可注册,且对出资没有要求,造成后期运营混乱。只想谋取惠农补助,不思长远发展。内部管理无章法,有的依靠市场跟风维持经营,“只等输血,不能造血”,抵御风险能力极弱,最后只能成为“空壳社”。             二是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合作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懂管理、会经营、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但本溪市合作社成员中96%是农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内部管理才能及现代农业技术掌握运用能力有限。较好的能接纳一些土专家和财务人员,差的基本无能力聘请专业人才到社内工作。             三是内部管理急需加强。正处于发展阶段或经营业务有限的合作社,为降低成本仅设兼职会计,这些人对合作社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在财务处理中的特殊要求等了解得不深不透,财务处理难免“应付差事”,甚至盈余分配不明晰不到位,致其凝聚力不强,发展步履维艰。             四是融资贷款优惠政策较少,发展受阻。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合作社对信贷支持的需求额度也在逐步加大,而获得金融部门支持的合作社数量却很少,资金缺口较大。这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问题。             目前,农业部门与相关部门通联机制已基本建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指导与服务及培训方面已步入正轨,但解决合作社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迫在眉睫:             一是应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和贷款扶持政策。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税收和金融服务方面的政策,但具体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出台一些细则等。例如税收方面,应对合作社有一个定性,在其经营上如何使用发票等有明确的规定。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殊性,开发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金融产品。政府应主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担保体系。根据财政部有关文件要求,财政性担保公司应该在支持中小企业与“三农”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财政性担保公司每年应拿出一定额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服务。             二是应完善专项资金扶持方向。示范社评审工作已开展8年,而申报其专项资金用途和范围却始终没有增扩,还停留在培训、市场营销、聘请专家、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等方面,随着合作社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对固定资产和设施方面的投资需求逐渐增大,因此完善专项资金扶持方向和范围急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