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报】本溪跨界融合打好旅游牌 在兼容并包中做大做强

02.11.2015  12:02
  跨界融合打造旅游大牌
  今年“十一”黄金周,有着“枫叶之都”美誉的本溪市借着火红的枫叶引来80.69万名游客,旅游产业赚得盆满钵满。实际上,本溪吸引游客眼球的,既有养眼怡心的山水,也有农耕、民俗文化,还有你想不到的休闲养生旅游。
  集医馆、养生馆、养生文化展区、土特产卖场等板块于一体的桓仁鹤年堂中医药养生综合体项目,自今年5月试营业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收入达400多万元。而北京鹤年堂之所以把项目落户在桓仁满族自治县,正是看中了这里山水灵秀、生态完善的自然资源,将中医药养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养生进行跨界融合,构建起“中医药养生旅游”新的业态模式,从而形成健康、文化、经济联动发展的综合效应。
  这种融合正是本溪打好旅游牌的重要手段,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融入多种新鲜元素,本溪旅游在这种兼容并包中做大做强。
  跳出单摆浮搁的旧模式
  地处辽东山区的本溪市有着令人眼热的旅游资源,奇洞、名山、热泉、红枫、清水,这些遍布域内的资源都是大自然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恩赐。首先,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可谓一处“大公园”;其次,这里文化底蕴丰厚,可谓一处“大观园”;再次,这里生态环境优越,可谓一处“大氧吧”。全市共拥有各类景点、景区208处,其中国家A级以上景区就达19处。正是借助这些风景如画的自然资源,本溪市的旅游产业开始名扬四海,似乎从不愁没人来、从不愁没钱赚。逐年暴涨的人气、逐年递增的收入,让本溪市尝尽“卖景”的甜头。
  然而,单摆浮搁式的发展模式、坐等游客上门的经营惯性,却随着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的日趋成熟,逐渐显露弊端。“几个散见于山水间的景点虽然亮丽,但是游人往往是直奔主题,来来回回也就一天的事儿。来人多却留人难,产业含金量大打折扣。”正如本溪市旅游委副主任张蕾所言,单一化的旅游模式,使得本溪的旅游产品缺乏应有的竞争力,旅游资源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旅游相关要素及相关延伸产品没有得到全面开发,收入单一,链条短窄,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薄弱。
  “必须突破低层次发展的‘瓶颈’,向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本溪市决策层达成了如此共识。
  由观光式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转型并不是多建几栋高楼、多修几条公路、多开几家酒店就完事大吉,更重要的属性还是打破就旅游搞旅游的思想桎梏,本溪市在对生态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的前提下,将旅游产业与110个关联度高、切合度强的相关行业进行融合,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拉长和拓宽产业链条,释放旅游产业的全部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