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山区贫困村致富希望——省残联驻新宾县松树村帮扶纪实

10.09.2015  17:19

  新宾满族自治县下夹河乡松树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生活贫困。自2014年7月省残联的驻村工作队来到松树村,仅仅一年的时间,就给松树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村风民风与干部作风同步转变……村民们从驻村工作队队员忙碌的身影和家门口的变化中深切地感到,祖祖辈辈对脱贫致富的无限期许和强烈渴望,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

  精准扶贫让关爱落地有声

  2014年7月,省残联与松树村对接为驻村帮扶单位后,就派出得力干部成立了驻村工作队,并将驻村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残联党组和理事会重要日程。截至2015年8月,省残联党组书记李学政先后五次走村入户,直接面对村民了解情况,探究贫困源头,寻找脱贫路径。

  省残联驻村工作队进驻松树村后,第一时间就开展入户走访110余户,建立了贫困户电子档案,逐户研究了帮扶措施,并提出用3年时间确保松树村21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在前期调查基础上,省残联协调落实资金370万元,修缮村口危桥一座,打井1口,修建松树与蜂蜜沟两个自然屯之间3.1公里的道路,建设160平方米的多功能大厅,整修防洪边沟3000延长米;100万元的“美丽乡村”项目正在实施中。

  同时,省残联积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帮助松树村,先后协调辽宁人民出版社为当地捐书1.5万册,联系沈阳狮子会爱心团队捐赠了书架,在松树村建立了图书室。

  筑强堡垒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帮钱帮物,更要帮建个好支部。”这是省残联驻村工作队队长白滔经常说的一句话。驻村工作队积极协助乡党委抓好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三会一课”等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了村“两委”成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松树村党支部书记张明思感慨地说:“省残联驻村工作队进驻村里后,党支部凝聚力提高了,班子也更团结了。”驻村工作队还将着眼点放在提高村“两委”服务管理意识和发展意识上,根据松树村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编制了《贫困村下夹河乡松树村帮扶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努力让村“两委”成为持续发展的引擎。

  发展产业增强扶贫发展后劲

  脱贫致富一直是松树村村民们祖祖辈辈渴望的梦想,省残联从帮扶伊始就明确了一条变过去的 “输血”式救助为“造血”式帮扶的“产业扶贫”新路子。省残联与当地政府经过考察论证分析一致认为,以“畜牧养殖业”为主体的生产模式是松树村脱贫的最佳路径,松树村有自然优势,适合发展畜牧养殖业,养殖肉牛。省残联党组领导多方协调,累计争取198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投资兴建了松树村扶贫就业示范基地,以该基地带动全村贫困人口脱贫,并创造性地把直接投入变股份合作,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滚动模式,采用利润扶贫、效益扶贫的方法,用项目的利润来扶持贫困人口,在保证本金不流失的前提下,以产生的利润作为贫困户的脱贫资金,进而带动贫困户逐步脱贫。

  8月17日,养殖基地购进了第一批42头母牛。走进宽敞、规范的崭新牛舍,一头头可繁育母牛让人俨然看到松树村的致富希望就在明天。省残联计划明年还将继续协调资金,不断扩大项目规模,实现今年年内可繁育母牛存栏100头、明年可繁育母牛存栏200头的目标,进而实现良性循环,最终达到以村带乡、滚动发展,把扶贫帮扶工作从松树村向下夹河乡的更多贫困人口延伸。

  结亲帮扶让党员干部受教育

  省残联把“群众得实惠,党员受教育”作为驻村扶贫工作的重要目标,将驻村扶贫作为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具体实践,先后从机关和直属单位派出17个小组,每组蹲点一周,轮流换防,深度了解情况、找出问题和症结,形成了解决问题的调研报告。驻村期间,党员们在庭院里为村民解读政策,在炕头上调解家庭矛盾,在田间地头帮锄割草……

  省残联机关和直属单位40个党支部、264名党员还与松树村33个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建立长期结对帮扶关系,并承诺“不脱贫,不脱钩”。通过结亲帮扶,省残联的广大党员干部一致认为:驻村扶贫工作不仅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更是机关党员干部接地气、受教育、长本领的“大课堂”。通过驻村扶贫,真正看到了基层群众的困难,感受到了贫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涤,同时,深深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