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叶关情 厚写民生

26.09.2018  19:37

  “不能再给我家定贫困户了。”曾经的贫困户、锦州义县头道河镇侯家岭村村民高郡文主动找到村里提出要求。今年,高郡文在村里的服装加工厂做缝纫工,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做到了“看家务工两不误”。

  特色农业、药材种植加工、服装加工、畜牧养殖、光伏发电……义县依托多种产业为农民脱贫注入新鲜血液,让3.8万余人拔掉了穷根儿,也让高郡文有了拒当贫困户的底气。

  高郡文只是享受我省精准脱贫政策红利的其中一员,她家生活的变化,也是我省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见证。

  老工业基地4300万人民的生产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牵挂于心。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

  “要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要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

  “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

  长春座谈会上,总书记饱含民生情怀,就如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

  三年多来,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一项项具有针对性、含金量的政策纷纷落地,一项项务实际、利长远的改革加快推进,以民为本的幸福新时代画卷渐次展开。

  贫困人口减少了,民生保障网更密更牢了,好山好水好天更多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紧日子换来好日子

  政府主动过紧日子,把钱花在民生工程、低收入群体和特困群众上,用在为民谋利的刀刃上,努力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民生福祉。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生活水平是不是不断提高。

  “决不能让经济下行压力传导到民生。”“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省委、省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的稳定之基,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耐心。

  执政之要,民生为大。

  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民生”是永远不变的关键词。

  “要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要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按照总书记要求,抓好抓实民生工作,省委、省政府态度坚决。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真金白银投入是硬道理。

  钱从哪里来?

  节流、开源并举!我省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另一方面深入“”钱,盘活存量。

  与民生投入的“大方”相比,政府对自己的支出很是“小气”,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2016年和2017年,“三公”经费支出分别同比下降27.6%和21.7%。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压减的资金统筹用于民生等急需领域支出。

  政府主动过紧日子,把钱花在民生工程、低收入群体和特困群众上,用在为民谋利的刀刃上,努力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财政不断向民生倾斜。2015年、2016年这两年,辽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而我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比仍连续保持在75%以上;2017年,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达到77%。

  我省自上而下真抓实干,把每一个民生期待都作为念兹在兹的心事,把群众满意作为努力的方向,在关乎民生福祉问题的解决上动真碰硬、知难而进。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立养老保险风险基金并制定管理办法。从2016年起,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60亿元,以前瞻性安排防范养老金支付风险。

  今年6月底,我省再一次调整养老金发放标准。至此,全省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四连涨”。

  兜住民生底线,群众的幸福之基越来越牢、保障之网越织越密。

   需求点变成增长点

  符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创造新的增长点、提高长期增长潜力

  “两荤一素一汤,加一起不到10元钱,我吃得放心,儿女也省心。”沈阳市和平区文安路社区居民孙大娘,对社区养护中心的小餐厅赞不绝口。这种“嵌入”小区、规模适宜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如今已在沈阳遍地开花。

  总书记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破解民生难题、回应民生关切、满足民生需求、补齐民生短板的过程,也是创造新的增长点、提高增长潜力、增添发展动力的过程。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市场空间。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政策扶持,破除准入限制,大力促进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

  《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实施方案》《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实施意见》……一项项举措,不断打通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路子。

  实践证明,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出发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符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创造新的增长点、提高长期增长潜力。

  ——个性化养老需求带动养老产业升级。在大连市,沙河口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基于互联网的养老服务新业态吸引了社会投资近3亿元,产业规模近20亿元。

  ——“健康中国”理念给我省各地立足特色发展康养产业提供了新思路。今年,抚顺市提出以中医药产业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智慧健康产业。抚顺国医智慧健康小镇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预计入驻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省“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盘锦市大洼区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游”持续升温,群众尽享“生态红利”。沈阳老虎冲垃圾积存渗沥液应急处理项目、阜新再生资源产业园……接连上马的环保项目,让新组建的省环保集团快速发展。

  一个个民生需求,正在逐渐变为引领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获得感提升幸福感

  民生工作直接同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真没想到,采沉区的居民也住上了高档商品房。原先的采沉区变成了湿地公园。”在98平方米的河景房中,抚顺市居民王宝凤感慨万分。

  棚改是重大民生工程。抚顺市启动了多个采沉区6141户居民避险搬迁工程,并把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为政贵在行,民生重在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工作直接同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几年来,我省通过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将对民生的庄严承诺一件件做实,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

  “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要千方百计增加各类群体收入”,省委、省政府坚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入手,不断增强民生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

  促进城乡居民和各类群体收入增长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清洁取暖三年滚动计划,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四年滚动计划……一项项行动针对性强、覆盖面广、作用力大。

  ——在真抓实干中提升幸福感。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承诺了就要兑现!

  2015年以来,我省每年超25万人实现脱贫,2017年566个贫困村销号,康平、新宾、清原、桓仁4个省级贫困县摘帽。

  为攻克最后的“贫困碉堡”,今年2月起,我省选派1.2万名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覆盖全省593个经济困难乡镇和1.17万个村。杜绝“数字脱贫”,今年4月至6月,我省对脱贫质量进行“回头看”,努力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和农村特困人员的救助供养标准连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残疾人群体得到更多保障,上半年全省就业形势持续稳中向好……底线的刻度彰显着民生的温度。

  ——在打通堵点中提升幸福感。

  民生改革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打通堵点、疏导痛点、治理盲点,“攻坚”火力必须找准落点。

  直面“看病难、看病贵”,我省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75%左右;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实现直接结算。

  出重拳治理雾霾天气,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秸秆焚烧防控问责机制,供暖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

  解决“垃圾围城”,611个村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厕所革命”让2.8万户村民受益。

  ……

  ——在立足长远中提升幸福感。

  不断增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预期,幸福感才能持续。

  今年上半年,全省14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同比上升6.3个百分点;2.2万名河长守护家乡绿水清流。全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常住人口签约率达31%。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无处不彰显着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担当与实干。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心同向,奋斗自强,辽宁人民就一定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