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歼8歼15是这样飞向蓝天的

23.08.2019  08:01

  歼-15舰载机

  两院院士顾诵芬(左二)在歼8飞机上处理技术问题

  顾诵芬(后)乘坐鹿鸣东驾驶的歼教6飞机三次升空为歼8飞机排除故障

  技工方文墨(中)在与班组员工探讨加工方法

  中国飞机设计一代宗师徐舜寿(右二)为飞机排除故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航空工业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是歼8飞机首飞50周年、歼15飞机首飞10周年纪念日。

  近日,记者来到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沈飞)、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下称沈阳所)蹲点,参加了沈飞与沈阳所联合举行的“国企开放日——走进中国歼击机摇篮”大型活动。与院士、专家、劳模座谈,参观沈飞航空博览园、沈阳所所史馆,走近沈飞数字化工厂和近距离感受“鹘鹰”的雄姿,走近沈阳所的3D打印试验室、电磁兼容试验室、飞控试验室见识先进研发技术……这些,让记者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航空工业沈阳出发”,对中国航空工业开拓者们产生了深深敬意。

   开启新征程

  “中国歼击机摇篮”诞生记

  1951年6月29日,伴随着抗美援朝的隆隆炮声,沈飞成立了。1956年,沈阳飞机设计研究室成立,由一代中国飞机设计宗师徐舜寿主导、包括叶挺儿子叶正大在内的108名青年才俊,成为沈阳飞机设计室的主体。1961年8月3日,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从此,沈飞与沈阳所比翼齐飞,形成了中国歼击机发展的核心力量,创造了中国航空工业一个又一个辉煌。60余年来,沈阳航空人共推出包括歼5、歼6、歼8、歼15等在内40多个型号、8000余架飞机,沈飞因此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歼8开创了中国自主研发歼击机的历史,歼15实现了中国从陆基向海基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这两种型号飞机的研发成功,是中国航空史的里程碑。”沈阳所党委副书记邓吉宏告诉记者。

  “那一年,我只有19岁,就来报名参加航空工业建设了。”7月4日,在沈阳所举行的院士座谈会上,年逾80的唐乾三老人回忆起当年来沈阳情景时,心情依然很激动。唐乾三是湖南长沙人,1952年4月来到沈飞,从工人做起,技术人员、总装车间主任、副总经理、总经理,一干就是46年,参与了从仿制到自主研制的几乎所有机型。

  当时沈飞还是一片荒凉之地,几座日伪时期留下来的破旧厂房和一幢面积不大的旧办公楼,周围散居着几户农家,疏疏落落的高粱地、苞米地,连着一片片杂草地。工厂西侧有一条土道,晴天刮风,尘土飞扬;雨天泥泞,路滑难行……”

  “建设中国自己的喷气式飞机!”国家一声召唤,引来了全国数千名青年来到沈飞。其中,仅上海就调来了千余名老技术工人、全国航空技工学校调来了几千名学生做工人。

  1951年,沈飞成了一个大工地,聚集了近万名建设大军,仅三年时间,一座中国现代意义的飞机制造厂建设完成。其中,仅用7个月建成的32米跨度、17米高的总装车间,是亚洲最大的飞机总装车间。

  “那个时代,一群爱国者、奋斗者在沈阳大地以奋斗精神创造了时代奇迹。”沈飞董事长郭殿满深情地说。

  奋斗是主旋律,吃苦是常态,奉献是普遍现象,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工作到深夜,许多同志连续几个昼夜不离开工作现场。饿了啃口凉馒头,困了趴在图板上打个盹儿,醒来继续干。”一位当事者回忆当时的工作片断时说。

  1955年,沈飞已是万人工厂。1956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首飞成功,沈飞让中国航空工业跨入了喷气时代。随后,歼6、歼7陆续飞向蓝天,为中国自主研发歼8创造了条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自主研发歼击机时代到来

  开创新纪元

  1969年7月5日,北陵机场聚集着一群焦急等待的人。9时38分,随着放飞命令发出,试飞员尹玉焕驾驶着01架歼8飞机风驰电掣地从观众眼前滑过,抬头、拉起、爬升,像一把利剑刺向长空,消失在万里蓝天。随后,飞机在3000米高空盘旋三圈,并两次低空通过跑道上空后,平稳地停在跑道上。瞬间,人群沸腾了,大家互相击掌祝贺,热泪盈眶。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首飞成功!

  踏进沈飞大门,一架即将展翅翱翔的银燕强烈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在这架飞机的翅膀上有一行清晰的数字“69705”;踏进沈阳所,迎面两架矫健的战鹰,其中一架也铭刻着同样的一行数字“69705”。

  “69705”是歼8成功试飞的时间点,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歼击机时代的到来。

  从仿制苏米格制成歼5、歼6、歼7起,中国航空工业开拓者们就有着一个强烈愿望:自主研制歼击机!

  1956年,一代飞机设计宗师——39岁的沈阳飞机设计室主任徐舜寿,身边汇聚了一群风华正茂的优秀知识分子,号称“108将”:42岁有留学背景的黄志千、29岁的叶正大、26岁的顾诵芬、26岁的陈一坚、24岁的管德……与随后加入的31岁的宋文骢、27岁的李明、25岁的李天、23岁的杨凤田等,构成了中国歼击机设计主体,也成了自主研发歼8的中坚力量。

  两院院士、歼8总设计师顾诵芬,是这样回忆当时在塔湾工作情景的:“住的房子很小,生活条件很艰苦,没有开水,我们就自己动手劈柴燃煤烧水。当时正赶上生活困难时期,晚上加班回来肚子饿了都没有吃的。宿舍旁边有个小卖店,最多也只能买一瓶果酱吃,我们曾经连轴转工作了10多天。

  比物质贫乏更困难的是,中国航空工业基础几乎为零。没有制造经验,模仿苏米格是最直接学习办法。从一个个零件、一张张图纸、一个个标准做起,把米格17、米格19、米格21彻底“摸透”,从而掌握了飞机基本原理。面对欧美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技术人员只得从国外公开发表的资料入手学习,当时大学生不少是学俄语出身的,从零开始改道学英语,只为了能顺利读懂英文资料。

  经过前期充分准备,1964年,沈飞和沈阳所提出自主研发歼8,并开始立项。1969年7月5日,第一架歼8飞机试飞成功,1979年12月31日设计定型,1985年歼8全天候型被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歼8Ⅰ型飞机,从立项、研究、试验、制造、试飞到装备部队,前后经历了21个春秋。

  这21年时间,是中国飞机设计提升的21年,也是中国航空工业开拓创新的21年。

  歼8飞机共选用了新成品185项,占整架飞机成品的40%,新材料41项,新工艺20项,开拓了引进吸收再创新发展中国航空发展之路。

  歼8项目,沈阳所相继设立了总体、气动、强度、机身、机尾翼、起落架、燃油、动力、环控、救生等专业及试验室,此后的设计所也基本沿用了这样的架构,构成了中国自主研发的飞机研发体系。

  歼8共涉及11400多个零件、1200多项标准件,几万张A4图纸……这些数字均是设计员在简陋的车间里,在消化、吸收、组合后,一笔笔画出来的。“我们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每个人就用自己手里的计算尺和算盘。”一位技术人员回忆说。

  歼8飞机试飞中,出现了跨声速时飞机突然侧滑、抬头、振动的现象。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歼教6飞机带着当时年近50岁的顾诵芬三次到空中跟随歼8飞机飞行,观察并拍摄歼8飞机的飞行流线谱,每次从飞机下来,顾诵芬都是脸色惨白,心慌气促,浑身大汗淋漓。1980年3月,歼8白天型飞机顺利通过了设计定型。

  “歼8最能代表航空人精益求精的技术理念和专注执着的工匠精神。因为这是在中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情况下,在国外技术封锁情况下,一群年轻人靠着自己智慧和勤奋努力收获的成果。”7月4日,在沈阳所举行的院士与媒体座谈时,几乎参与了歼8从立项到生产定型全过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明如是说。

  歼8,不仅建立了中国自主制造歼击机平台,还直接“制造”了6位院士:顾诵芬、管德、李明、李天、杨凤田、孙聪;同时推出了一批中国航空工业响当当的人才:陆孝彭(强5飞机总设计师)、冯钟越(飞机强度专家)、陈一坚(“飞豹”飞机总设计师)、程不时(运10飞机副总设计师)……沈阳所因此被誉为中国飞机设计师的摇篮。

   弘扬航空报国精神

  开拓新时代

  2012年11月23日,经过上千次试飞之后,歼15缓缓移向起跑点,起飞,挂上阻拦索,成功着舰,威风凛凛地停在宽阔的辽宁舰航母甲板上。当歼15舰载机完美着舰的那一刻,现场总指挥罗阳的生命却轰然陨落。那一刻,罗阳与歼15英雄一起,感动了全中国。

  歼15是一个大系统,更是大集体项目。这是一款有别陆基的战斗机,是几代人传承奋斗的结果。

  40多个机型的诞生,国家蓝天安全保障大幅度提升,但对于航空工业员工意味着是超常奉献,是牺牲休息时间甚至生命。罗阳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和平时代的英雄。

  在沈飞航空博览园,一张全家福吸引了记者:这是工人金连佐一家四代28人在沈飞工作的合影,他们在沈飞工龄累计达701年;这也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普通沈飞和沈阳所人,对国家赤胆忠诚的真实写照。

  在沈飞航空博览园,一张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工人方文墨的照片牢牢地抓住了记者的眼球。从展馆开头到结束,栾华美、陈阿玉、姚志诚、胡长国、林兆成、方文墨、王刚、孙飞等近200名劳模照片和使用过的工具、创造的业绩,让人看到了一个勇担重任、拼搏奉献的英雄团队。时至今日,沈飞已有522人在全国、省、市和航空工业获得殊荣的劳动模范。同时,由5400余名先进个人组成的雄厚的劳动模范后备队伍,让“中国歼击机的摇篮”还有一个别称——“劳模文化的沃土”。

  在沈阳所,记者看到一张张有厚重历史感的照片,一群英气逼人的学者和青年才俊,他们听从祖国召唤,以青春奉献祖国航空事业。这当中有放弃国外优厚生活返回祖国搞建设的一代飞机设计宗师徐舜寿、黄志千等大师,也有放弃江南繁华生活北上的顾诵芬等精英,还有为中国航空工业牺牲了生命的罗阳等烈士。

  歼15总设计师孙聪院士说,歼8、歼15是航空报国精神打造出来的!

  在沈阳所办公楼上铸着一首“告诉世界告诉未来”航空之歌:“有一种梦想,在信念中历尽沧桑,有一种呼唤在蓝天里荡气回肠;有一个奇迹,在搏击中挺起脊梁;有一种士气,在云海里神采飞扬。一代代儿女,前赴后继,为神州谱写锦绣华章。

  这,是沈飞和沈阳所中国航空工业人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的真实写照。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刘国栋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