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传承 丰碑永驻——志愿军总医院精神血脉永续

19.09.2020  23:10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9月19日上午,经过6年多改扩建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纪念馆东北方向不到4公里,鸭绿江畔就是当年的志愿军总医院。时光回转到70年前,美国悍然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燃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290余万志愿军将士为了保家卫国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以钢少气多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在前方浴血奋战,后方有强大的祖国和人民作为保障,特别是担负医疗救治转送任务的志愿军总医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力量。截止1954年底,医院共完成了接收1100多列车、治疗和转送34万余名伤员的任务,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随着硝烟的远去,军队改革不断地深入,志愿军总医院后更名为第二三〇医院,现为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六医院。时光流逝,精神永续,志愿军总医院院传人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伤病员”的精神血脉传承和发扬下去,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朱勇——战火硝烟中的女英雄

朱勇,原志愿军总医院(现联勤保障部队第966医院)院长

1990年朱勇作为志愿军老战士代表,赴朝参加抗美援朝纪念活动,受到朝鲜人民军武振宇大将的接见。

翻开志愿军总医院辉煌的史册,有一个名字熠熠闪光,她就是医院的老院长、当年在战火硝烟中展开翅膀飞翔的天使——朱勇。

朝鲜战争爆发后,刚刚来到医院实习、年仅16岁的朱勇和她的战友们一样,怀着满腔的爱国情和对美国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请战,并于1950年11月,随所在部队医院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前线。在战火纷飞、处处硝烟焦土的战场上,朱勇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度过了极不平凡的6个春秋。

朱勇和战友们刚到朝鲜就参加了第二次战役,进军途中被敌机炸晕,苏醒后咬牙挺进。由于战事紧张,伤病员常常不能及时转动到后方,她和战友们就找来担架,到战场上抢运伤员。白天,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参加救护;夜里,摸索着往返于前沿阵地与医疗所之间。有好多次,朱勇因背负伤员滚下山坡,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又有好多次,她被敌机炸飞的的沙石埋住,浑身火竦辣的疼痛。山洪爆发,她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伤员驻地,将伤员一个一个地背到几十米外的山坡上;手术室人少、工作量大,她们连续工作十几、二十几个小时是常事。护送伤员回国的闷罐车上,400多名伤病员,护送人员只有六七人,敌机堵截,走走停停,三天的任务硬是九天九夜才安全抵达,遇到轰炸要隐蔽、遇上路毁忙抢修,那些天,她们没吃上一顿饱饭、没睡上一个安稳觉。1951年7月,朝鲜北部遭遇40年罕见特大洪水,她连续从伤员驻地抢救出十几个伤员,自己险些被洪水冲走。

战争使人成长,战争锻造信仰,战争催生荣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朱勇被评为模范护士,荣立二等功,并荣获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回国后参加了志愿军归国观礼代表团。

宗湘泽——后方战线上的排头兵

宗湘泽

1951年,宗湘泽在任医院一所护士班班长期间,正是医院担负着志愿军西线伤员的分类转运和留医任务的关键阶段,每次战役伤员转送下来都较为集中,数量庞大,救治任务繁重。宗湘泽作为班长,带领她的护士班,以一当十,夜以继日护理伤员。12名热血青年以极大的热情救死扶伤,在重伤员的护理护理工作中成绩尤为突出,最多时一个护士需要护理200余名伤病员,常常忙得晕头转向。为了使伤员尽快得到救治,减少痛苦,她们抢着背运伤员,常常累得汗流满面,有时累得直喘也从不叫苦,共完成二十余次艰巨复杂的救治任务。

在伤病员数量大、没有热水的情况下,她们克服困难,千方百计作好清洗护理,三冬天的冰河里,她们打着哆嗦给伤员洗衣服,为了不让重伤员便在床上,宗湘泽用棉花给伤员往下擦,便水流在手上,她也从没皱过一次眉头。

宗湘泽在工作之外还耐心做好伤病员心理疏导和思想工作,照顾官兵心理疾患,抚慰官兵心灵,让官兵走出心理阴霾,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战士们亲切的说:“她们是有生以来照顾我们最好的亲人。”有的伤员给宗湘泽编唱的快板书也被流传了下来:“班长,班长真不善,工作积极带头干,打饭打菜我不抢,挑水就是十几担。

随着战争时间延长,战争愈发残酷,志愿军损失惨重,伤员数量激增。虽然医疗物资匮乏,但宗湘泽用智慧创造了奇迹。没有石膏床,她们就在房顶钉上钉子做固定;缺少绷带,就从当地买来白布,撕成一条一条,用过的敷料经过高压锅蒸煮消毒,卷起来继续使用,节约了不少成本;药品短缺,就采取局部给药的方法,比如关节化脓,如果全身注射抗菌素需要的药量较大,就只在伤口处注射十万单位青霉素。许多战士冻伤了脚,没有吗啡,就在足三里处注射麻药止痛。

1951年底,宗湘泽带领全班集体立大功并荣获“模范护士班”荣誉称号。1954年12月,她出席东北军区后勤部功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东北军区工农兵模范代表大会代表。同年12月25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授予宗湘泽班长二级战士荣誉勋章和军功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她解放奖章和劳动模范奖章。

梁启鹏——断臂再植术的领头羊

梁启鹏

梁启鹏主任参加在西班牙、巴基斯坦等国召开的国际性外科学术会议

1967年2月15日,时任医院外二科主任的梁启鹏带领医院科室医务人员,经过近十多个钟头的连续奋战,成功地为患者李树芳实施了断臂三截再植手术,使得他的三截胳膊得以“重生”,患者家属亲切地称呼梁启鹏为“回春妙手”。

2月15日上午,汽配厂工人李树芳在劳作时胳膊被机器绞断,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为了争取救治时间,11时20分许,梁启鹏带领着七八名医护人员,同心协力为患者实施了断肢骨内固定,然后用比头发丝还要细很多的缝线吻合了一条条血管、神经、肌腱、肌肉。次日凌晨2时许,经过15个小时手术,整个断臂完全被接上了。后来,梁启鹏又为患者实施了两次手术,进行手臂的功能重建,结合适当的康复训练,接上的手臂恢复了大部分功能,成为20世纪60年代国内之首例,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媒体广泛传播,沈阳军区给外二科记了集体一等功,其本人荣立了二等功。

自参加工作以来,梁启鹏始终孜孜不倦地努力,向着优秀医务工作者的行列靠拢。无论是在实习期间,还是后来任科室主任,他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标准,凭医德做好工作,凭良心和尊严行使职责。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在加班加点带领团队做治疗、攻难关的同时,不忘引导和带动其他青年医师探讨医疗课题,积极参与各类医疗项目,在医院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学习氛围。

他还先后应邀参加了在西班牙、巴基斯坦等国召开的国际性外科学术会议,并受到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将军的接见。之后,外二科成为全军创伤外科中心,培养了一大批创伤外科和显微外科人才,成功地完成了百余例断臂、断腕、断指(趾)等手术。

金贞顺——不忘初心的白衣天使

金贞顺

金贞顺,一位地地道道的朝鲜族姑娘,自毕业以来一直在医院工作,曾先后担任医院骨科护士长、外科总护士长,副主任护师。退休后,仍然割舍不断对医院的感情,主动放弃地方优厚的福利待遇,回到医院继续工作。直至去年,由于身体原因,才不得不离职回家休养。

在多年来的护理诊疗工作中,金贞顺始终热忱服务,竭诚奉献,护理各类患者5000余人,和很多患者建立了友情。患者及家属感谢的信笺,她攒了满满一箱,鲜红的锦旗,早已将家里的多面墙壁霸占。直到现在仍有许多患者来院时经常主动问起“金护士长”的近况,感念她当时对自己的那些好。这是医患和谐的见证,也是对她护理工作的肯定。只有真情才能忠于所从事的职业,才能刻苦钻研业务,才能不怕风险,全身心救治每一位病人。

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金贞顺研究总结出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恢复办法,极大地缩短了外固定时间,功能康复优良率达90%以上,该项目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原沈阳军区首个护理专业最高奖。

在金贞顺的家族里,大多数亲人都在日本和韩国居住工作,国内亲人寥寥无几,家人也一直劝说她到自己定居的地方工作。可是她始终恪守初心,对海外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动心,立足本职岗位,为国防医学护理事业默默奉献。1995年,金贞顺获得了原沈阳军区金质学雷锋荣誉章,荣立一等功;1997年,光荣出席了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2008年,被原沈阳军区联勤部第二分部评为道德模范。

孟莉——两踏征程的巾帼英雄

孟莉

孟莉与非洲同胞共同庆祝三名埃博拉治愈患者出院

2003年3月,非典的阴云笼罩了中国大半个天空,身为护士的孟莉积极报名,成为全军第一批“抗非”医疗队的一员。

作为一名抗击在非典一线的护士,孟莉同志发扬“英勇无畏、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救死扶伤”的小汤山精神,认真护理每名患者。她不怕疲劳,不畏艰险,无论白天黑夜,都穿着沉重的防护服,走在前干在前,不管哪名患者需要护理,她都毫不畏惧,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在两个多月时间里,她参与护理60余名“SARS”患者,都成功的得到了康复。她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和临危不惧的高尚精神,成为了同行们典范,树立了榜样,受到了患者的普遍赞誉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孟莉撰写的《一个女护士的小汤山日记》在《解放军生活杂志》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

2014年11月,面对非洲埃博拉疫情,孟莉舍小家顾大家,毅然奔赴利比里亚执行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任务,抗战在疫情一线。

根据任务的变化,孟莉被调配到医疗队卫生防疫科,负责的工作也变得繁杂,感染控制、进出污染区穿脱防护服的监督、生活区和工作区的环境消杀灭菌、进出污染区含氯消毒液的配置、污染区垃圾的收集和焚烧、污染区重复使用靴子的浸泡消毒和埃博拉病死患者的尸体处理。虽然没有与埃博拉患者面对面接触,但是危险是在无形中存在的。

从小汤山到利比里亚,从非典到非洲,非常时期,非常任务,让孟莉淬火成钢。不一样的战场,一样的坚守与忠勇,一样的梦想与追寻,一样的信仰与信念,一样的大义与博爱。

陈士昌——舍己救人的时代英模

我是军人,关键时刻冲上去是我的职责!”陈士昌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3年11月19日晚8时,陈士昌在原沈阳军区总医院进修期间,重症监护室内一名患者突发狂躁症,手持剪刀乱扎,意欲伤人。千钧一发之际,陈士昌冲上去,举起护士写病例的塑料车顶住龙某胸部。狂暴的龙某哪里肯受制于人,手持剪刀向陈士昌一通乱刺。回拉扯时被刺中了颈部,尽管伤口在喷血,但他一直坚持到了安保人员赶来才松手。虽身负重伤仍与暴徒顽强搏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成功保护了在场7名女医护人员及病床上11名正在抢救的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

当看到身后几乎被染红的墙壁时,陈士昌才突然开始感到恐惧,伤口距离颈动脉仅有2mm,再偏那么一点,命可能就没了。因为颈动脉受伤严重,留下严重后遗症,陈士昌被鉴定为因战九级致残。他的事迹先后被《解放军报》、《前进报》等报刊杂志报道,并被中国军网、人民网、网易新闻等国内主流媒体转载。

2014年3月,从医进入第24个年头的陈士昌,被原沈阳军区联勤部荣记二等功;2015年2月,荣获原沈阳军区联勤部2014年度感动人物;2019年5月,被表彰为全国自强模范。

面对荣誉,他说自己总忘不了那些被紧急救治的患者脱口而出的心里话:“军医不愧是老百姓的子弟兵,啥时候都不抛弃咱!

宋爽、张笑雨、冯兵——抗击疫情的急先锋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悄然蔓延,同胞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月2日,护理部主任宋爽随军队抽组医疗力量于首批抵达火神山医院。2月13日,她的战友呼吸内科医生张笑雨、传染科医生冯兵抵达泰康同济医院。

进驻武汉火神山医院,宋爽在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二病区工作,负责接诊、健康宣教,以及给病人做处置、生活照料和医院感控工作。医护资源紧张,队员心理压力巨大,精神高度紧张,医院超负荷运转,多数人疲惫不堪却依旧坚持在临床一线。憋闷的防护装备在静止的状态下本就会令人呼吸困难,头痛恶心,护理工作更是紧张忙碌片刻不停的,输液、抽血、肌注、雾化、鼻咽拭子、血气分析、喂水喂饭、基础护理、倾倒垃圾……原本两个小时的工作量,在重重防护和汗水模糊的视线下,往往需要四五个小时才能完成,一套班下来防护服都被汗水全身浸透,每个人的鼻梁耳廓脸庞都被护目镜和防护口罩勒出不同程度的水泡和压痕,甚至是破溃,曾有几天,宋爽一直不敢和家人视频,她怕家人看到自己脸上的伤痕会心疼而担心。

张笑雨、冯兵在泰康同济医院前期被编排在一个组,负责放射科、检验科等12个一线科室的防控工作,包括对医生进行宣教、设置隔离带,对病房的消毒,为医务人员作心理疏导。为规范好穿脱防护等装备,他们拍摄了小视频、制定感控小手册发给科室,组织医务人员培训。他们手机里都定了六个以上闹钟,提醒不同时间去不同科室进行督导。在55天的抗疫工作中,他们共进入隔离病房150余次,每天帮助60余位医务人员穿防护装备,直接参与救治患者90多人。

抗疫工作的日日夜夜,三名同志共收治3159名患者,1400名军队医护人员,0感染,0投诉,宋爽所在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二病区被表彰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张笑雨、冯兵分别获得个人嘉奖。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段艰辛的旅程,但在逢敌亮剑的抗疫征途中,有他们坚定的身影和无畏的步伐,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锤炼了作风,磨练了意志,增强了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

伴随改革的东风,转型重塑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六医院带着历史的荣光与骄傲走来,功丰而不傲,步阔而不止。作为英雄的医院,志愿军总医院传人赓续着志愿军总医院精神,战争年代,他们践行着“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伤病员”的精神传统;和平时期,他们保持着“姓军为战,服务军民”的初心本色。数十年如一日为驻地官兵健康保驾护航,他们用青春诠释救死扶伤的高尚品格;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大灾大难面前,他们为边疆人民健康冲锋陷阵,用生命践行舍己为人的铮铮誓言;在执行国际维和、抗击埃博拉等重大任务时,他们用行动表明大爱无疆的崇高品质。在和平的阳光下,一代又一代志愿军总医院传人在这里成长、锤炼、升华,他们继承志愿军总医院传统,发扬志愿军总医院精神,故事感人至深,成绩斐然。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面对重大挑战所做出的选择,在危机关头能挺身而出;走进新时代,我们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在大灾大疫面前能挺身而出,这些都是志愿军总医院精神的传承与丰碑,因为我们是志愿军总医院传人,我们骨子里始终流淌着红色血脉,永远传承志愿军总医院的精神。”现任第九六六医院徐爽院长如是说到。

70年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六医院扛起志愿军总医院精神旗帜,以崭新的形象巍然屹立,“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伤病员”的精神传统,也一直激励着新一代的革命军人向一流联勤保障尖兵阔步前行。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