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真是如此热衷于跨界

27.04.2015  18:10

  几年前,有记者采访汪国真。除了岁月略有痕迹,似乎和多年之前正当红的他,并无多大改变。只是他的身份作了大转折,由诗人变成了书画家、作曲家。甫一落座,他就掏出2003年出版的《又见汪国真》、舞曲专辑《幸福的名字叫永远》、古诗词配乐专辑《小学生必修80首古诗词》、发表有他书画作品的报纸及台历,最后是一幅字,4平方尺。“据说你的字是2000元一平方尺?”“那是以前的价钱。”“现在呢?”汪国真不答。

  投稿:将作品撒网一样撒出去

  汪国真父母自厦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劳动部。1956年,汪国真在北京出生。机关大院长大的汪国真,八九岁时接触《三国》《水浒》、古诗词。

  1971年,15岁的汪国真初中毕业被分到工厂。在那里,汪国真度过了7年“三班倒、开铣床”的生活。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突然传来。1978年9月,汪国真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时年22岁。他感到他的好日子来了。他开始写作,形式是诗歌。从实用角度看,那是所有文学体裁中字数最少的。“诗歌字数少,可以让编辑在厌烦前看完。”

  1979年4月13日,汪国真在食堂吃午饭,同学陈建平说,《中国青年报》发你的诗了。几天后,他收到了编辑寄来的鼓励信,以及稿费2元。这极大地鼓舞了汪国真。从此,他常去阅览室,记下地市级以上刊物的地址,“把作品像撒网一样撒向全国各地的报刊。”有人认为他有极强的“发表欲”,但他认为自己是“有事业心”的人。

  诗歌:擅长对事情概括总结

  1990年,汪国真的《年轻的潮》《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等诗集连续问世,汪国真的名字随之红遍大江南北,那一年也被称为是“汪国真年”。

  汪国真最火的时候,他所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达室本来只有一个人负责收发,后来为他增加到三个,因为他每天收到100多封来信。有向他表达仰慕之情的,有和他探讨诗歌的,还有邀请他到各地讲学的,其中有一位女军官告诉他,她生日时收到了8份礼物,全部是汪国真诗集。

  汪国真自称其创作追求普希金的抒情、狄金森的凝炼、李商隐的警策、李清照的清丽。

  他36岁才结婚。当时写诗的时候,“感情生活还是一片空白”,但他擅长于把一件事情进行概括和总结。他依靠“感悟”写诗,讲求“诗眼”,把“感悟”分了行,如格言体,“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印在明信片上,工整的庞中华字体,中学生毕业了赠送同学,励情励志,着实应景。

  书法:应酬多 常被人索要题字

  成名后,应酬众多,不仅是签名,还常被人索要题字。1993年,汪国真开始练习书法。至今,汪国真的墨迹已遍布南北,尤以河南、山西为盛。

  汪国真信奉“与人为善”,为人随和,因此人缘不错,“有文化界、书画界、音乐界的,也有很多政界的朋友。很多地方邀请我去给他们写歌、题字。为什么很多事情会找到我呢?因为这批人往往是我当年的读者。”

  大众文化工业链上的汪国真,走的是一条平稳而显赫的路,与外地官员联系,京城诗人汪国真荣耀且矜持;与商界要人配合,文化名人汪国真平和而清远。

  后来,汪国真自学作曲。2006年,《名家歌颂北武当》DVD专辑推出。

  他事务繁忙,与地市官员联系密切,“1年有8个月在外面”(汪的朋友张宝瑞语);利益往来之间,有经纪人为他打点;相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并自认在这方面“虽然我有一点名气,但跟普通人没什么太大差别”。(吴虹飞)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6月11日开幕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报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开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