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新区:万亩稻田品牌化让农民大有“钱”途

17.06.2016  06:53

  把水稻种出“三维立体画”供观赏,把大米包装成旅游纪念品出售,把稻草扎成“稻草人”卖票引来游客参观体验……三年来,沈北新区积极去产能,在田里种出“画”不仅吸引了大众眼球,还建成了人们喜爱的“稻梦空间”,更使水稻的附加值一路飙升:仅去年景点门票收入就超过500万元。

  把千百年来的传统水稻种成了旅游产品,算得上是沈北新区农民的创举。6月14日,记者走进今年刚开园的“稻梦空间”发现,农事旅游仅仅是他们创意农业的一个项目,让市民吃上放心米,让更多农民享受供给侧改革红利,才是他们更大的目标与深意。今年1.2万亩的绿色水稻标准化种植已经起步,未来五年内,将完成5万亩的种植。与传统种粮大户从农户手中租土地种植不同,产业园不租地,而是与农户签订绿色水稻种植合同,农户严格按照产业园提供的种子、肥料,并按照技术员的指导,统一稻种、统一施肥、统一施药、统一收割,最后产业园将对符合“绿色标准”的水稻按照约定的市场保护价全部收购。

  在“稻田工作室”里,技术员仇朋权和种粮大户佟俊峰给记者展示了园区1.2万亩稻田的航拍图。在图中,每家每户的稻田都用红色圈圈框起来。仇朋权告诉记者,哪家稻田管理得怎么样可以全程监控,最终实现可追溯。穿着水靴,刚从地里查看回来的佟俊峰道出了这种新型种植体系的好处:“加入产业园的标准化种植,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园区把施肥这笔费用包了,每亩节省了100多元,集体采购的种子、收割等价钱也比自己单干时省了不少,总共算下来每亩要省下200元,这都是纯利润呐。而且,园区还给保底钱,只赚不赔,没一点风险。”承包600亩的佟俊峰流露出满足与自信。

  种出好稻米,土壤改良是第一道关口。记者了解到,今年“稻梦空间”对1.2万亩稻田的耕前肥统一免费施放液体的生物肥,同时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逐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对病虫害开展“统防统治”,达到用对药、少用药甚至“零增长”的效果。正是看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好前景,有着固定工作的赵爱军勇敢辞职,当起了农民。他说:“把沈北新区10万亩稻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沈北农民大有‘钱’途。”

  对于像“稻梦空间”这种崭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沈北新区农业开发区的吴朋林处长表态说,该区正在积极协调上级部门,给予相关政策倾斜与扶持,让供给侧改革快推进、多盈利,让农民手里的“金饭碗”真正金闪闪。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李莉通讯员王瑜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