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新区“创新路上”风雨无阻

06.11.2015  10:58

  11月3日,记者带着“去年‘新农村胡萝卜’滞销,今年畅销之路可好?”的疑问走基层。在沈北新区尹家街道新农村,社区主任、胡萝卜种植大户张伟开着自己的“霸道”吉普车领着记者来到自家胡萝卜承包地,高兴地收获丰收的胡萝卜。记者看到,这里的胡萝卜品相好看,其形状整齐、色泽艳丽,口感上好,现场已经有客户以1元/公斤价格订购了数万公斤胡萝卜。这是沈北新区胡萝卜靠创新寻获新生机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沈北新区新农社区(村)就被列为沈阳市二类蔬菜生产基地,全村因主产胡萝卜达到10000亩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胡萝卜第一村”。新农村农民“只管埋头种萝卜,不管抬头看市场”一次次吃上苦头。今年初,1000多万公斤胡萝卜滞销,许多农户收成大大降低甚至亏损,这让几十年种植胡萝卜顺风顺水的农民感到很困惑……

  “难道‘胡萝卜第一村’就要自此无声无息?”“今后的出路在哪里?”“几十年胡萝卜的种植方式和品种要不要创新?”自年初胡萝卜滞销后,新农社区(村)党支部一班人一直反复拷问自己和思考这样的问题。村支书佟家文和村主任张伟不仅是胡萝卜种植大户,还是两委班子带头人,创新图强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责无旁贷,出路就在脚下。

  他们的信心与新区规划不谋而合。在区农林局和街道的带领下,佟家文和张伟等首先踏上了外出学习之路。他们先后到辽宁昌图、山东寿光等地胡萝卜种植基地考察取经,并自愿冒风险先行先试。

  要创新就必须开辟一条全新的路径。佟家文和张伟联手在200亩承包地上搞起了种植胡萝卜实验。一是更新品种,他们从北京一家种子公司购进胡萝卜新品种,每亩地仅种子钱就需要600元(普通老品种每亩种子只需要100元)。二是创新耕种方式,采用“绳播”精种方法,并配合滴灌种植。绳播精种方法是用机械种植播种一种方式。种子包衣机先将种子根据种植最合适株距和下种量编织在棉纸带中,每个编织1至2粒种子即可。然后,采用胡萝卜带绳播种机播种,胡萝卜带绳播种机一次可完成起垄、播种子带,铺滴灌管等多项作业,不仅可节约种子,还解决了人工撒种不整齐需要间苗的弊端。同时增加滴灌作业,而适量的滴灌可提高胡萝卜种子的成活率,还能提高胡萝卜的品质和产量,防止裂根。

  两项创新带来了明显效益。新品种不裂果,不开叉,口感好,也是榨汁、保鲜出口的好品种。经粗略估计,每亩可增产1200多公斤,除去种子、滴灌等增加的投入,每亩可增收400元左右。

  为配合新农村胡萝卜种植创新,沈北新区积极向市土地部门积极申请高标准农田设施改造项目,用于打井、修路、修桥涵,加大深井灌溉,该专项资金有望在2016年下拨并实施,该项目可完成1.5万亩农田设施改造。届时,每年可实现胡萝卜两茬种植或一茬土豆一茬胡萝卜,实实在在的增产增效。

  辽宁省农科院研究员张青认为,传统的胡萝卜种植利润率比较低,解决滞销必须产品升级,同时应该着眼于深加工。目前,沈北新区已与陕西海升集团达成初步意向,将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合作进行胡萝卜产品深加工,进行胡萝卜汁加工出口。项目一旦投产,当地胡萝卜就成为好原料。同时意向合作生产“水果胡萝卜”及出口项目,将为农民敞开一条致富路。

  好产品也要有品牌。新农村胡萝卜正在走“绿色食品”认定之路,创建“胡萝卜绿色之乡”,并积极筹划搭建起胡萝卜等农产品信息平台、销售平台,进一步探索新的营销模式。

  “胡萝卜第一村”新农村,在沈北新区领导下,正坚定地走在农村“创新致富”的大路上。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李莉、高志广

  摄影张文魁

  编辑: zfw04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