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学探索地方高校转型之路

22.01.2016  08:05

全力融入区域振兴发展主战场

——沈阳大学探索地方高校转型之路

  “新鲜、紧张、充实。”1月18日,刚开始寒假兼职生活的沈阳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四学生陈亚楠,用这3个词向记者盘点了她的上学期。“在北方重工的生产车间和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部门实地上课,教材里的构件、生产流程终于眼见为实。应聘时,我再也不会手足无措了。”

  学生感受的变化,缘于一年多来沈阳大学对办学模式、体系制度的整体革新和系统再造。

  企业专家直接参与教材编纂、课程设置、日常授课、毕业答辩题目制定;学生在校园里和车间、科室、项目现场有了多维课堂;教师的数十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帮企业解决了技术攻坚的燃眉之急……

  在多地尚在思忖谋划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路径之时,沈阳大学以先行者的姿态,率先实现转型理念“破茧”,踏上披荆开拓征途。

  借势造势由被动供给转向需求驱动

  毕业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新招的大学生一时用不上,是近年来横亘在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一道难题。

  宏观层面,从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现实来看,由被动供给转向需求驱动,加快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更是迫切所需。

  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此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意见、规划,又进一步明确了转型需求、坚定了地方高校改革信心。

  去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转型的主体是学校”,鼓励院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支持,形成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的发展格局。

  辽宁动作迅速。11月19日,省教育厅对外公布:正式在沈阳大学等10所高校启动整体转型试点,同时开展辽宁大学环境工程等116个专业转型试点。

  向哪转,方向已定。怎样转,路径如何?

  “我们已做好准备,沈阳大学转型提质正当其时。”沈阳大学党委书记李继安对转型充满信心,“信心,来自于沈大对所承担历史任务的清晰审视和深刻认知。在辽宁新一轮振兴的关键时期、沈阳全面创新改革发力之际,沈大的使命就是直接为辽宁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致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人才。”

  借力发力创新改革人才培养全体系

  时至,势利。沈大的信心和定力,还来自于先行一步并初获成效的创新实践。

  作为多年根植地方的综合性大学,沈大认识到,实现自身提升所无法回避的,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若干处于转型期的产业对于高层次应用人才及高科技成果的迫切需求。

  摒弃同质化竞争之路,2014年5月,沈阳大学正式提出转型发展理念,主动对接辽宁新一轮振兴和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要,推动办学思路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转变。

  沈阳市委、市政府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全力保障,支持沈阳大学向应用型转变、加快建设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的一流大学。

  同年8月28日,沈阳大学与北方重工、远大集团、沈阳地铁、沈阳联通等企业达成合作,12个企业命名班正式挂牌。

  在机械工程学院,“北方重工班”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学校学习、1年企业实训,着力培养售后服务工程师;“远大班”强化幕墙制造专业知识与技术,为企业订单式培养紧缺人才。根据企业需要,两个班增设了9门相关专业课程。

  随后,院级层面的各种创新转型之举接踵推出。环境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与沈阳市环保产业集团签署人才定向培养框架协议;信息工程学院整合交通运输、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集群,与沈阳浑南现代交通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与东软集团合作共建涉外服务外包学院……

  这些院系的每名学生都有学校和企业“双导师”,毕业设计题目来自于企业,甚至答辩也在实训现场完成。在有着30余年执教经验的叶旭明老师看来,地方大学这种基于实际、瞄准需求的转型,打通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通道,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通过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组建师资队伍、联合开展端口前移式的实习实践,一套完整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沈大稳步构建起来。

刘宁当选辽宁省省长
  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20教育厅
刘宁主持召开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教育厅
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在辽宁教育学院成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