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脱贫奔小康一个不能少

13.06.2016  14:38

一、凝神聚力,真抓实干筑根基

沈阳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重点贫困村分别占全省的1.4%和3.4%,要在2017年之前完成脱贫攻坚战的总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难度不言而喻。

1 . 精准识别确保到户到人 。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这个脱贫攻坚核心问题,市扶贫办按照“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和“脱贫出、返贫进”的原则,以建档立卡“回头看”为抓手,高质量完成全市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脱贫信息采集和建档立卡工作,确定国标贫困人口11662人。其中,康平县7418人、新民市1854人、辽中区1324人、法库县1066人。作为我市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康平县,立足本地区实际,将贫困人口细化为12类,实施13个精准脱贫举措。法库县、辽中县、新民市则按照“五个一批”要求,将贫困人口分成5类,有针对性地设定脱贫路径,确保贫困人口有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帮扶计划、帮扶措施,为精准施策提供强有力保障。

2. 财政资金帮扶力度不断加大 。按照“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市委组织部与市扶贫办共安排60个党政机关单位驻村工作队,帮助全市60个省定贫困村定计划、找资源、出实招,定点帮扶单位先后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折款2800余万元。同时,积极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目前,四个城区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350万元。其中,和平区为康平县投入1350万元、皇姑区为辽中县投入1000万元、沈河区为法库县投入1000万元、大东区为新民市投入1000万元,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特别是在全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市财政也安排扶贫专项资金2900万元,比上年增长8.6%,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

      3. 脱贫攻坚保障措施更加完善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决策部署,市扶贫办于今年2月份制定出台《沈阳市脱贫攻坚方案》,提出实施“五个面对面”、“五个到位”、“五个一批”和“三位一体”超常规精准脱贫政策措施的同时,在组织保障方面,提出全面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市负总责,县、乡、村抓落实”的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并按照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明确扶贫责任主体、扶贫任务、扶贫项目,确保扶贫资金、人员落实到位。《方案》一经出台,康平县、法库县、辽中区、新民市迅速行动,相继成立以党委、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制度,负责统领该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康平县专门召开全县脱贫攻坚动员誓师大会,与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任务责任状,选派县直优秀党员领导干部219名,组建脱贫驻村工作队73支,实现了重点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确保扶真贫、真扶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4. 产业扶贫项目有序推进 。为了有效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两县一区一市扶贫部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整村推进、到户扶贫、产业脱贫作为脱贫攻坚重点,逐村、逐户制定落实差异化、精细化、接地气的脱贫产业项目,不断推动贫困村和贫困户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新民市依托各乡镇产业优势,围绕寒富苹果、地瓜、鲜食玉米、榛子等致富产业,因地制宜开展“造血”式扶贫。法库县采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方式,支持贫困户发展辣椒、花生、西甜瓜、架豇豆及猪、牛、羊、驴等高效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辽中县在巩固和完善现有产业扶贫项目基础上,引导贫困户发展庭院花卉、林果经济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有效降低市场及自然灾害风险,让贫困户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收入。康平县与京东签署了《关于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战略合作协议》,依托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共同打造电商精准扶贫特色品牌,成为京东在东北三省精准扶贫第一县。

      二、把准脉搏找症结,千方百计出实招。

总体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任务。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既定目标任务,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拿出“超常规”举措,打好政策“组合拳”。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一)在帮扶贫困户方面

1.强化思想认识,增强致富动力。今年安排5000名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落实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把握贫困症结,对症下药,因户制宜地开展脱贫项目,实施精准帮扶。面向社会招募各界人士,特别是大学生与11662贫困人口开展一对一结对献爱心帮扶活动,发挥自身特长,做到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带动自主脱贫。

2.培训劳动技能,提高整体素质。安排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实用技能培训2000人以上,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项设施农业、养殖等增收项目,形成特色支柱产业体系。

3.加强脱贫保障,防止因病返贫。建立与新农合制度有效衔接的大病保险制度,资助无劳动能力的特困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扩大救助覆盖范围,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二)在帮扶贫困村方面

1.做优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的重要手段,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重点围绕寒富苹果、蔬菜、西甜瓜等优势特色产业和养殖业,努力发展“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乡、村。

2.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5000多家、家庭农场600多家、种粮大户2800多家、农事龙头企业200多家。下一步将积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条,完善贫困地区流通网络,促进贫困户稳步增收。

3.强化村级组织带领作用。安排60个党政机关单位帮扶60个重点贫困村,成立了驻村工作队,选派60名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的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增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科学制定脱贫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保障措施、完成时限和具体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

(三)在帮扶县乡方面

1.加强扶贫力量。市农经委已经抽调4名有能力的同志参与扶贫工作;两县一区一市加强了扶贫工作力量;重点贫困乡镇明确了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扶贫工作。

2.强化低保兜底。对已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人口实现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3.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路和危险桥梁建设维修改造,重点解决和提高自然村的油路通达水平,到2020年,实现全市自然村100%通油路。按照城市居民饮水同标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2016年底实现贫困区、县(市)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受益率100%。加大电网改造力度,为贫困村生产生活用电提供电力保障。到2020年,解决贫困地区电网电源不足、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推进一村一室一广场建设,建成区、县(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室等为主要节点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重点县和边界乡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

      三、精准发力拔穷根,攻坚克难促成效。

(一)加强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

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党委、政府主体责任,逐级建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一级负总则。切实加强对全市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做好上下衔接、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细化分解任务,明确脱贫进度,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县一级要负主体责任。各县(市)党委、政府是脱贫攻坚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负直接责任,做好对象核准、路径选择、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确保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乡村两级要负直接责任。乡镇和村级党员干部处在脱贫攻坚最前沿,负责做好调查摸底、信息核实等工作,组织带领群众实施扶贫项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大对贫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扶贫专(兼)职干部和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力度,落实“第一书记”全覆盖60个贫困村、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等相关举措,保证每1名贫困户都有党员干部挂钩联系,跟踪落实脱贫情况,宣传扶贫开发政策,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展功能、服务功能。

(二)强力推进产业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是核心。紧密结合贫困村与贫困户的实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区位等优势,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战略,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比较效益好、附加值高的脱贫产业。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支持两县一区一市发展天鹰椒、西甜瓜、花生、寒福苹果、架豇豆、畜禽养殖、林下种养等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卧龙湖争创国家旅游示范区,鼓励民营资本依托贫困乡村生态、民俗等特色资源,投资乡村旅游,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促进贫困村、贫困户以自主经营、务工等方式,融入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行“龙头组织+基地+贫困户”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建立贫困户“入股分红”机制,让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光伏扶贫工程建设政策,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实施光伏精准扶贫项目。

(三)强化社会保障兜底。

打赢脱贫攻坚战,社会保障是关键。认真落实“实施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实施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的要求,对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原因,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户,要全部纳入低保救助、医疗救助、残联救助等范围。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医保补助、门诊和住院治疗费用报销标准,逐步调整农村大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建立与新农合制度有效衔接的大病保险制度,确保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遏制和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加大教育扶持救助力度,落实贫困户子女教育优惠政策,确保贫困户家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加快贫困村互助幸福院和中心敬老院建设,提高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抚(扶)养人贫困户的供养水平。帮助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编织好兜住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

(四)加快完善基础设施。

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是重点。加快实施乡村道路、饮水安全、节水滴灌、信息网络、危房改造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 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加快打通乡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瓶颈路,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力争实现贫困地区自然村公路油路覆盖率100%,构筑起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二是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重点支持贫困村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建设,优先安排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三是 加强贫困村(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光缆入村入屯入户,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 四是 改善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加强贫困户危房改造,深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突出抓好贫困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新提升。

(五)创新脱贫工作机制。

强化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明确责任担当,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市、县(市)两级政府扶贫开发工作力量,乡镇扶贫工作必须专人专职,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履行好脱贫攻坚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明确考核标准和任务,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细则,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发现、培养、使用干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脱贫攻坚。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坚决从严查处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继续按照“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督促各相关区县(市)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落实各项任务,建立区县互补发展长效机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下一步,  将认真《贯彻实施<沈阳市脱贫攻坚方案>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责任,结合各自职能对照相应措施,制定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体落实方案或实施意见报市农经委(扶贫办),汇总后形成沈阳市脱贫攻坚若干政策。确保全市建档立卡国标贫困人口11662人全部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