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

15.04.2017  13:49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事关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现,事关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事关我国周边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结合沈阳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过去与现在

  沈阳概况:沈阳市位于辽宁中部,是辽宁省省会,下辖“十区、两县、一市”,市域面积为12860平方公里;沈阳地处辽河平原,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雨量约为600mm。

  2015年末,沈阳市常住人口829.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5%。2015年GDP为7272.3亿元,人均GDP为87734元,一二三产比重为4.7:48.1:47.2。

  山水格局:沈阳东部为长白山余脉丘陵山地,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开阔平展,过渡为大片冲积平原,具有广袤的腹地,是东北三大平原与华北平原和渤海连接的战略要地。山脉:以浑河为界,浑河以北由哈达岭东北向西南楔入城市,浑河以南由千山东南向西北楔入城市,形成“东山”格局。水脉:以辽河为界,辽河以北秀水河、柳河、绕阳河自北向南汇入辽河;辽河、蒲河、浑河自东向西汇集于城市西部地区,形成“西水”格局。

  (一)沈阳的过去

  1.塞外重镇,盛京皇城

  沈阳历史悠久而辉煌,具有丰富的文化遗存要素。沈阳拥有72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和2300多年的城市建设史,是东北地区边塞重镇、清朝发祥地、奉系军阀首府、抗日战争的最前沿和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沈阳拥有“一宫两陵”(故宫、福陵、昭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和张氏帅府等一批近代历史文化遗存。

  沈阳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遗迹,新石器时代的新乐文化遗址再现了七千多年前沈阳人先祖们的生活和生产场面。战国时期,燕国在此设立斥候所,为沈阳建城之始。西汉时设候城县,初具县邑规模。辽金时期称“沈州”,元代改称“沈阳路”,“沈阳”一名自此始。明朝将“沈阳路”改称“沈阳中卫”,形成以军事职能为主、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边塞重镇。后金到清前期,努尔哈赤从东京(现辽阳市)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打造了“内城外廓”和“井字形”路网的中国传统城市格局。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民国时期,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1923年,正式设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阳首次出现市的建制。1929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

  沈阳地理、经济、军事都独具优势。历史上沈阳是兵家必争之地,北有外兴安岭,西有蒙古高原,南向东向有江海,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同时,沈阳又靠近中原地区,是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融合点。

  2.工业摇篮,共和国装备部

  沈阳工业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在1896年的晚清时期,成立了第一家工业企业——奉天机器局;在直奉战争时期,建成了规模庞大、设备完善的军事工业体系,成为当时国内的工业重镇。1898年,俄国在盛京城(现在的“沈阳”)建设了中东铁路支线,之后日本将其改建为南满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地区。“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在沈阳建立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央将156个重点项目中的6个放在沈阳,创造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台金属切削车床、第一台鼓风机等新中国百余个第一,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

  3.文化多元,包容之城

  沈阳是一座深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城市,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孕育、发展,形成了东西向、“拼贴式”特征鲜明的城市空间格局。沈阳也是一座多民族融合的城市,是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地带。

  (二)沈阳的现在

  1.改革开放初期,支持沿海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沈阳为我国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改革开放初期和经济转型期,沈阳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向沿海开放城市进行人才、技术、思想输出,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沈阳围绕打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生产要素市场、优化所有制结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探索实践。为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计划地改造了铁西工业区,扩建了大东工业区,新辟了北陵和沈海两个工业区,大规模发动群众开展南运河整治,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摘掉了“世界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被联合国列入全球25个可持续发展大城市。

  2.企业制度改革,负重前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使沈阳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大多数国有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人才急剧流失,大批产业工人下岗,铁西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工人度假村”,沈阳成为“东北现象”的典型代表。

  3.东北振兴,凤凰涅槃

  2002年以来,沈阳实行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成功完成工业企业“东搬西建”,同步在全市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和产业升级,初步建立了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副产品、航空等产业体系。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印发实施,开启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征程。

  2005年,以沈阳为核心,与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等城市共同成立沈阳经济区,并建立了党政领导年度联席(会议)制度。

  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沈阳市“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标志沈阳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0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重大装备研制走在全国前列,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民生明显改善,进入了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时期,但振兴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

  二、新任务、新要求

  (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振兴作过多次重要指示。

  201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大力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群众,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工作时强调: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增添原动力。要把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同抓改革、搞创新、提效率统一于改进作风全过程,统一于做好工作全过程。

  2015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已经到了关键阶段,滚石上山,爬坡过坎,难度加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东北地区要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精准发力,扎实工作。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抓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要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6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抓全面振兴,决心丝毫不能动摇,工作丝毫不能松劲。要明确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2016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工作时强调指出: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问题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努力走出一条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子。

  2017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委支持性文件

  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东北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对东北振兴发展提出了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重要举措。

  2014年8月8日,《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国发〔2014〕28号)提出:着力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等11项35条重大政策举措。

  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7号)提出: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此基础上,争取再用10年左右时间,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2016年11月1日,《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国发〔2016〕62号)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新转型、扩大开放合作、切实加强组织协调4项14条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的重要举措。

  《国务院关于同意沈大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16〕65号)、《国务院关于沈阳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的批复》(国函〔2016〕115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的通知》(发改振兴〔2016〕1772号)、《关于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发改振兴规〔2016〕1966号),以及辽宁等7省市获批设立自贸试验区等一批重要文件和重大政策的出台,为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

  2016年11月1日国务院批复的《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科学研判了东北地区当前发展形势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振兴目标和战略重点。

  发展形势: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和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主要问题:体制机制的深层次矛盾尚未理顺,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城乡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基层政府思想观念不够解放。

  振兴目标:到2020年,东北地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提高,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战略重点: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三、振兴发展目标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家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力争通过“两步走”,实现沈阳振兴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到2020年,成为引领实现东北振兴发展的中心城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城市水平。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再上新台阶,年均增长7%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基本形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格局,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全面创新改革形成重要的创新成果和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高端装备制造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开放创新先导区;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效,服务业比重达到50%以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初步构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对外开放格局全面形成,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境外投资协议额年均增长10%,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德装备园成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示范区,建成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重要基地。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地位不断巩固。

  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形成现代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逐年降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中心城市集聚功能、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增强。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和谐。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人类发展指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幸福感明显提升。

  (二)到2030年,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中心城市

  沈阳在东北亚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韩国首尔,建成立足东北、辐射全国、影响东北亚的科技创新中心、金融商贸中心、信息文化中心,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四、振兴发展战略

  按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围绕“以人为本”,通过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统筹推进结构调整,为生产要素流动与空间配置创造良好条件与环境,激发城市内生动力,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一)国际化战略

  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机遇,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建设国际要素汇聚平台,增加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1.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形成国际通道上的枢纽

  (1)建设“一带一路”的东通道枢纽。加快建设沈阳港,依托沈满欧、辽满欧、营满欧专列为核心的中欧班列东通道,推动沈阳铁路综合货场及沈阳国际物流港海关监管场站规划建设,打造以沈满欧铁路为出口的陆路口岸、以沈阳港为出口的海港口岸、以桃仙机场为出口的空港口岸的海陆空立体开放架构,促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和货值落地,加快建设以沈阳为核心的集陆港、空港、海港功能于一体的东北亚乃至欧亚国际物流中心,打通连接“一带一路”的战略通道,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基地及全球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聚集区。

  (2)加强东北亚贸易。加大对蒙、俄、日、韩等东北亚国家市场开拓力度,通过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扩大装备产品和成套设备及技术、品牌、标准、服务出口,提高沈阳与东北亚国家的贸易合作水平,拓展沈阳经贸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合作,通过统筹陆海联运,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贸易合作,建立与先进城市对口合作机制。

  2.坚持“引进”与“输出”并重,形成国际化产业配置

  (1)依托中外合作园区,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依托中外合作园区,推动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相关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与在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共建联合研发机构,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中德装备园等中外合作园区建设,开展重点产业技术合作,提升园区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整合能力,打造一批开放型、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快优势企业“走出去”。立足装备制造业基础优势,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全力推进优势企业“走出去”,鼓励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外贸企业向沿线国家拓展业务范围,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进沈阳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并在中东欧、东南亚、美洲和非洲布局配套产业链。鼓励有实力企业采取参股、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境外并购,加强与跨国公司合作,打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采购和销售体系。鼓励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设立境外研发机构、设计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引导沈阳企业境外建厂和建设工业园区。

  (3)建设国际要素汇聚平台,提高沈阳的中心性。发展新兴金融业态,构建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使沈阳成为东北亚企业、人才、文化和创意的聚合点,为沈阳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按照国际惯例和模式发展专业服务,壮大各类“专、精、特、新”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专业服务体系。

  (4)培育国际品牌,实现地区产业国际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引进外资企业与中外合资企业。积极引进和大力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国际组织机构、商会组织、外商代表机构,设立管理、投资、研发、营销、采购和结算等区域总部。着力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支持企业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创新合作体系。

  3.加强城市多元文化建设,形成国际化软环境

  (1)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借鉴国际先进国家(地区)营商环境经验,引入国际规则、惯例和管理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体系,提高各类主体对沈阳营商环境的满意度,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形成人人参与营商环境建设的浓厚氛围,为构筑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城市提供强大支撑。

  (2)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包容性。发扬沈阳多民族文化特性,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发掘,传承和发扬多元并蓄的文化特质。培育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深化国际文化交流合作,融合世界各国先进文化文明成果,形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良好环境,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文明程度。

  (3)加强文化、体育、教育、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卫生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组织能够推动东北地区发展的国际性或区域性会议,建设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组织和设施,进一步提高沈阳的国际知名度。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科技、体育、演出等展会和文体活动,提升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国际化,配套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完善涉外教育、医疗设施和服务功能,全方位提供便捷的国际交流服务平台。

  4.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形成对外开放新引擎

  发挥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制度创新优势和产业辐射效应,加快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聚集国际产业资源要素,打造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

  (1)推进投资领域开放。扩大开放领域,简化流程,有效监管,完善服务,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服务业和制造业等领域开放,减少和取消对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

  (2)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创新贸易管理和服务体制,建设监管高效便捷、投资贸易便利的监管服务体系。完善国际贸易服务功能,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增强口岸服务辐射功能,完善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通关业务一体化改革。创新通关监管服务模式,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完善保税物流网络和多式联运体系。

  (3)扩大金融领域开放。围绕新型工业化方向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深入开展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创新,重点发展以科技金融为重点的产业金融,构建较为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二)区域一体化战略

  着眼于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深化与京津冀等区域的分工协作,完善沈阳经济区的区域合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内外有效衔接、条块充分互动、陆海深度统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1.创新对口合作机制,形成跨区域协作新格局

  创新沈阳北京合作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紧密合作局面。加快京沈高铁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形成经济廊带,使沈阳成为京津冀、东北城市群之间联系的枢纽。对接北京科技含量高、关联紧密、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及核心技术,积极发展新产品、新业态。建立京沈统一的市场体系,扩大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产品在北京市场的份额。建设京沈人才合作框架,加强沈阳与北京人才交流。建立京沈生产性服务业合作区,实现优惠政策互通,促进北京的金融、科技、物流等优势资源向沈阳转移。建立京沈产业合作、大数据合作的交易平台,促进沈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京沈公共服务合作框架,支持在沈阳建设高水平的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设施。加强与江苏省各市在产业、人才、机制和平台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接。强化与大连、长春、哈尔滨、蒙东区域的合作,增强沈阳在东北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

  2.推动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形成区域发展“团体冠军”

  (1)打造以营口—沈阳—铁岭为核心的沈阳经济区发展轴。依托辽河平原和渤海湾,统筹营口—沈阳—铁岭城际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主轴上营口、鞍山、辽阳、沈阳、铁岭等城市间的紧密联系。重点布局、建设和完善一批主导产业园区和新城新市镇,打造成连接中心城市的交通带、城镇带和产业带,实现城市间功能互补、资源合理配置、产业有效分工及协作发展,横向带动并加强本溪、盘锦及阜新等周边城市与主轴线的紧密联系,提升沈阳在经济区的连接、聚合、扩散的能力,增强集群化效应,形成引领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要增长极。

  (2)推进沈阳经济区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沈抚同城化,实现沈抚两市规划统筹、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市场要素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同城化发展;加快推进沈抚新区建设和发展,建立健全支撑沈抚新区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机制、平台支撑体系,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建成老工业基地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加快沈本、沈铁、沈辽、沈阜在交通、金融、教育、旅游、医疗、户籍、就业、环保等重点领域的一体化发展,实现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资源低成本、便捷、自由流动和优质资源共享。

  (3)完善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优化城际间交通网络体系,完善轨道交通系统和快速交通系统网络,加快区域通航机场布局建设,推进沈阳—康平—金宝屯铁路建设。以港口、空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主体,打造沈大、沈山、沈营、沈抚、沈丹、沈彰、沈康、沈铁八大交通走廊,建立一小时交通圈,加强沈阳的中心性以及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

  (4)提升沈阳空港成为东北亚的枢纽港。充分发挥沈阳空港的综合优势,优化空域管理,加快空港经济区开发建设。增加国际国内航线及班次,提升国际航线网络通达水平。支持沈阳空港增加国际客货运航线航班,进一步确立东北亚国际货运枢纽地位。全面推进机场扩建和设施功能提升工程,加快沈阳机场二跑道建设,完善机场立体交通综合体系,实现旅客通行选择多样化、便利化。

  3.建设沈阳—营口陆海联运系统,形成沈阳经济区发展轴

  发展沈阳—营口经济带,建设沈阳—营口出海大通道,完善出海物流运输体系,增强海陆互动。强化陆路交通与港口对接,建设内陆口岸(沈阳港),协同推进港口服务、多式联运、物流(产业)园区、信息、金融等方面全方位合作。重点建设出海铁路与出海公路,贯通沈阳火石岗至营口港的铁路货运通道以及沈阳西部开发大道至营口港的公路货运通道。以沈阳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和营口港的国际海运枢纽为核心,建立若干个区域物流中心,形成多式联运系统,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第三方物流平台。建设现代仓储和物流园区,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促进企业在经济区内合理配置产业链,带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中心城市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以沈阳—营口枢纽为核心,积极开拓国际贸易新线路与新市场,提高“沈满欧”班列运行能力,建设中蒙俄国际大通道的国家级流通枢纽,形成“一带一路”东通道上的重要运输枢纽。

  4.加强流域协同治理,形成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绿色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以辽河、浑河为主的流域生态治理,带动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建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推进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加强与各市在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流域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逐步实现区域内环保信息资源共享。

  5.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形成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1)打造“一县一业一园”。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推进。通过发挥各县比较优势,每县培育壮大一个以上主导产业,集中建设一个工业园区。

  (2)提升县城服务功能。发挥县城在县域发展和服务中的中心作用,提高县城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和教育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服务设施全覆盖。发展县城商贸业,提高县城服务业发展水平。建立县城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标准,完整配置居民日常需求的学校、医院、社会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养老服务机构等设施。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对农村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自来水管道、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

  6.建设北国风光大地景观

  利用辽河平原自然山水特征,形成树成林、路成网、田成格,山水融合的北国风光大地景观。

  (三)城市空间优化战略

  通过“多规合一”,整合城市发展空间,构建理想山水格局,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生长性,促进国土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

  1.推动一河两岸发展,整合城市空间

  (1)构建“东山西水、一河两岸、一主三副”的城市空间结构。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以四个连接外围山水的楔形生态廊道以及浑河、三环绿带为分隔,形成山水城田融合共生的有机组团布局。

  (2)实现浑南、浑北主城整体发展。以浑河为轴线,完善和提升跨河交通、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功能,实现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在浑河两岸集聚发展。

  (3)建立与主城便捷联系的综合性、现代化副城。通过公共服务、公共交通和主导产业的全面提升,推进主城西部、东部、北部三个副城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2.确定城市发展边界,保育生态廊道

  以“多规合一”为手段,统筹城市各项规划和建设。在确定市域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上,划定严格生态控制线,确定城市增长边界,对生态控制线进行“定点、定线、定坐标”,保育东山西水的空间格局。

  控制“三环、三带、四楔”的生态廊道。“三环”即浑北主城环城水系、浑南主城环城水系和三环高速防护绿带;“三带”即贯穿城市的浑河、蒲河、北沙河三条带型生态廊道;“四楔”即楔入城市的东北部、东南部低山丘陵型生态绿楔,以及西南部、西北部农田水域型生态绿楔。

  3.建设综合交通体系,构筑空间骨架

  (1)完善轨道交通系统和快速交通系统网络。以“中心区解决交通拥堵,外围区带动发展建设”为原则,构建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城际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零换乘比率。在浑南主城、西部副城、北部副城和东部副城各建设一个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多方式一体化换乘,构筑疏解中心拥堵、畅通内外联系、对接区域交通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扩大公交线网覆盖范围,科学设置公交专用道路,最大限度保障市民出行的便利性,提高公交出行率。加强动静态交通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停车场,提升出行效率。

  (2)形成“环形+放射”快速路网结构。将二环功能南移,拉开城市格局,通过复合交通廊道疏解中心区交通压力。全面加强环间放射快速路建设,充分发挥环路效益,有效改善中心区交通拥堵,强化外围副城与主城的交通联系。

  4.传承历史名城文脉,提升城市魅力

  大力挖掘沈阳历史名城文化底蕴,充分展示辽文化、清文化、民国文化、工业文化和红色文化特色。利用原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大东工业区、铁西工业区“板块拼贴”的空间格局,加速推进盛京皇城、中山路、工人村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拓展故宫服务功能,打造以“一宫两陵”世界文化遗产为主的清文化品牌。加强历史建筑和工业文化遗存建筑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植入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新产业、新功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打造“盛京好手艺”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产品。保护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及历史建筑,活化和保护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保护建筑。

  5.建设区域慢道系统,完善公共空间

  (1)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以彰显北国风光、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完善多层次、网络化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按照“三环、三带、四楔”的布局,利用城市楔形绿地,建设郊野公园;以城市公园绿地、水系两岸为基础,建设百里运河公园、体育场、公共场所,形成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北国公共休闲活动空间。

  (2)建设城市慢道系统。以浑河、蒲河、环城水系等滨水绿带为核心,以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系统分离为原则,建设多尺度慢道系统,串联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及历史建筑、公共服务设施与社区。最大限度预留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保障行人、非机动车路权,全面建立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各行其道的交通格局。合理规划生命救护通道和市民低碳出行通道。

  6.建设完整社区,激发社会活力

  (1)构建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强化社区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目的,按照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完善社区基础设施,配备满足居民实际需求的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等基本服务功能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实现“小政府、大社区、大服务”的管理模式,打造设施完备、服务齐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温馨舒适、具有认同感的完整社区。

  (2)构建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厘清政府职责与居民自治边界,厘清街道与社区的职责分工,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改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社区的活力、凝聚力,加强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强化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发扬沈阳老工业基地群众友爱互助、包容共济的社会风尚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产业多元化战略

  坚持市场化导向,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加强产业整合,增强城市功能,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发展的结构新格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1.搭建服务平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1)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高端制造业基础优势,围绕重点领域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大力实施集成创新,通过整合成熟的技术,实现产品创新,形成国家前沿、国际需求的产品系列。围绕重点领域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校、研究院所基础作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攻克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鼓励企业自建或与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究院、共性技术研发中心、装备性能分析中心等新型创新平台,支持高校建设研发转化平台。整合优势技术资源,建设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建好东北科技大市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创新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变,迈向产业中高端水平。

  (2)搭建产业整合平台。整合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鼓励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促进产业配套项目集聚,培育壮大一批千亿产业链(集群),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发展,形成上下游产业的集聚,拉长拓宽产业链。鼓励汽车制造、机器人、输变电、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产业进行技术输出和新技术引进,重点建设中德装备园、中法生态城、中德环保产业园、航空装备制造基地、通航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基地、通用石化装备基地等重点园区(基地),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成套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打造“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军民两用高端装备等产品,引导军工企业延伸产业链。

  (3)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为沈阳优势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搭建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产业链、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服务。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鼓励企业直接融资,鼓励企业参与国际企业、国际品牌的兼并与收购,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形成高效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管理、生产服务体系。支持重点领域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开展产融结合试点,设立东北振兴等产业投资基金和行业并购基金,提升金融要素供给能力。全面推进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建设,支持更多优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发行债券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公司,为产业发展各个阶段提供金融服务保障。

  (4)搭建劳动力服务平台。加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保服务体系和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和服务网络及网络安全体系,完善门户网站服务、电话咨询服务、移动互联、自助服务和基层信息服务,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与各类政府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为企业搭建劳动力的培训及交流平台,通过人才流动促进技术创新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社会保障卡的发放力度,逐步拓展到就业服务、劳动关系、人才服务、人力资源开发、人事管理等领域,涵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类服务人群。建立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经费、待遇、人员保障机制,逐步改善工作和服务环境。

  (5)搭建农业产销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搭建农业产销平台,建立涉农企业电商平台,发展农产品线上线下渠道,建设农产品信息发布及交易平台,促进产品订单交易、拍卖交易和网上交易,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构建配送到户的物流网络,引导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形成由田间到餐桌全封闭的冷链物流体系。

  2.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建设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示范基地。发挥制造业对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序推动服务与制造的双向融合。促进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服务企业向制造环节延伸。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发展高效安全、绿色普惠、开放创新的现代金融服务;构建服务规范、方便快捷、畅通高效的新型城市物流配送机制,打造快速物流集散系统;提升信息服务自主创新和高端发展能力,加速信息技术在各类应用中的融合渗透,建成国家级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示范基地。

  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提高要素配置能力。继续实施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深入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促进各类法人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业态集聚。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证券投资、保险和结算、股权投资、租赁、担保、票据等业务,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机制,推动“银政企保”合作。建立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担保体系。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要素市场。争取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等金融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提高实体产业的贸易融资能力、国际化融资能力和项目融资能力。

  发展物流业,促进供应链整合。大力扶持、发展装备制造业全球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整合研发、加工、安装等资源,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构建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服务为一体的全球供应链枢纽。通过信息整合、资源共享、组织互联,整合供应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把物流产业融入到供应链的全过程,发展多式联运,做到公路、铁路、航空和海运的无缝对接。推动制造业、农业、商贸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提高物流一体化联动服务功能。加快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通道建设,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积极融入欧亚大通道国际物流体系,把沈阳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物流枢纽。

  (2)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搭建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多样化的城市服务功能。以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为目标,集聚资源要素,强化组合优势,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服务供给,增加短缺服务,开发新型服务,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重点发展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法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服务平台,推进连锁化、规模化经营,实现品牌化、标准化发展,促进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

  发展养老产业、都市旅游产业和现代体育产业等新兴产业。推进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和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建立健全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丰富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推动旅游资源集约化、产品多样化、服务优质化发展,着力打造冰雪世界、避暑胜地,全面提升旅游业综合实力,建成东北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打造“中国足球之都”,积极发展冰雪运动,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业态发展。

  (3)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培育和发展根植型企业,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建成大型跨国企业的东北亚总部聚集地。重点引进和培育金融、商贸流通、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总部型企业集聚发展,建设总部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中心城区大力发展律师、会计审计、信息咨询和会展等专业服务,提升商务服务层级。做大做强会展经济,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知名展会品牌,打造东北亚会展中心城市。

  3.加强产业引导孵化,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1)建立产业引导基金。发起设立产业(创业)引导基金,通过参股产业基金或创业基金,吸引募集社会资本参与,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以股权基金方式重点支持产业结构优化等重点领域投资项目,以股权投资方式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领域投资项目。

  (2)建立创新孵化基金。将我市科技孵化基金用于发起设立创新孵化基金,增加对初创企业的投入,推进科技创新与社会资本紧密结合,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创业企业加快成长。加强产学研结合,引导创新联盟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3)发挥国有企业在先进领域的领头作用。发挥国有企业的资本平台优势、信用平台优势、人才平台优势、城市运行平台优势,促进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中发挥更大作用。采取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允许员工持股、吸引股权投资基金入股等方式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依法治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央企和地方协同融合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作为试点,改组、组建先进制造、金融控股、城建投资等功能不同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优化国有资本投资方向,向中高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民生和公用事业领域汇聚,增强国有资本创新引领、产业带动和基础保障功能,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4)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充分释放民营企业的活力,完善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提供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市场开拓、法律政策等服务的能力。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多措并举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用工、用地等要素投入成本。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为基础,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未明确限制和禁止的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参与铁路、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完善民营企业参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导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建立配套协作机制。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选择一批收益可预期的优质项目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5)建设创新空间体系。协同推进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从创新单元到创新社区到创新城区的创新空间体系。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企业设立一批虚拟空间、创客平台等特色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注重产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形成功能完整的产业社区。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大数据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远大科技园、沈鼓—大工研究院、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国家机器人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航空装备制造基地等创新园区和基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组织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深化中科院与我市“院地合作”,组织实施东北振兴科技引领行动计划。

  (6)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综合集成应用,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促进智能化技术向装备制造业各领域环节渗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建设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基地,推进国家在沈阳重点布局的民用航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和信息服务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壮大。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积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供应链物流、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一批成长性好、未来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业态,形成多点多业支撑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4.突出“三高农业”,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1)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做优做精“三高”型都市农业,推动高端精品、高效特色、高产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建设高端精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基地。协同推进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体系。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

  (2)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稳妥推进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3)建立和完善农业政策支持保障体系。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行机制,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支农作用,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多形式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4)提高农业科技化、信息化、绿色化和技术装备水平。加快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绿色增产等技术攻关,推广高产优质适宜机械化品种和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进农业发展绿色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生态建设和质量安全短板,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完善产业布局

  重点打造园区载体,形成产业集聚、要素集中、功能混合、职住平衡、资源节约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设创新社区、工业社区,推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发挥各区、县(市)的比较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形成产城一体、分工明确、各区产业功能互动、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

  (五)人的现代化战略

  深入实施“盛京人才”计划,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集聚机制,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加大各类优秀人才扶持培养力度,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全方位提升劳动者素质,提升人的发展能力,促进人与城市良性互动发展。

  1.推进“盛京人才”计划,完善人才集聚机制

  (1)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机制。吸纳能突破先进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具有全球战略视野、市场开发意识和管理创新能力的领军型创业人才来沈创新创业。完善沈阳引才制度,鼓励用人主体采取柔性引进方式,邀请国内外紧缺高层次人才来沈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创业、技术合作或其他专业工作,服务全市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凤来雁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沈阳籍各类高层次人才回流。建立健全人才保留机制,确保引进的人才能真正留下来,积极服务沈阳振兴发展。

  (2)加强与北京、江苏省各市的合作,吸引产业紧缺人才和中青年人才。加强与北京、江苏省各市的全面合作,制定通用的人才服务政策,探索沈阳与北京、江苏省各市的人才交流机制;面向沈阳12个千亿产业链(集群)需求,制定产业紧缺引才目录,建立重大项目人才引进快速响应机制和需求发现对接机制;引进和支持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提供稳定的支持经费,用于开展课题研究、参加交流培训、购置研发设备、提供安家服务等。

  2.建设多层次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技能

  (1)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面向主导产业培育人才,鼓励在沈高校与企业联合成立智能机器人、工业设计等独立学院,创新办学模式,形成有利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支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亟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进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造就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技能人才。以产教融合、双元培养为主攻方向,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元育人制度,引入顶尖国外教育机构来沈阳办学,形成一流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对高校毕业生、下岗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培训服务力度。

  (2)实现教育增量提质。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从人的生命发展周期出发,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促进升学预备教育优质发展,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让终身学习成为沈阳人民的常态,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对不同的阶段进行各种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完整的学校教育和校外培训,建成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3.扩大就业保障范围,建设安居乐业家园

  (1)不断扩大各层次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及先进制造业,增加多层次就业机会;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支持就业困难人员可持续就业。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健全政府、企业、居民收入协调增长机制,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构建区域、城乡可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安居乐业的家园。

  4.弘扬工匠劳模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品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振兴发展全过程,成为全体市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倡导创业创新的价值追求。打造有利于企业家创业成长的社会环境,发扬“专业、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壮大大国工匠队伍,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各类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沈阳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5.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1)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守廉洁的优秀干部。着力增强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振兴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良好的推荐和选拔制度,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干部。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科学设置指标,考准考实干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党的组织生活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引导党员干部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强化纪律的刚性约束,推动政治生态不断改善。

  五、发展策略

  (一)推进实施《关于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意见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切入、重点突破,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全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互利共赢的开放环境、完备优质的要素环境、功能完善的设施环境、温馨包容的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切实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

  (二)推进实施《沈阳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

  在科技创新、国企改革、产业转型等领域,进行先行先试,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建成一批开放型、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形成支撑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国资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具有沈阳特色的国企改革新模式;建成一批以中德装备园为代表的开放合作新引擎,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机制。

  (三)制定和实施《沈阳市“多规合一”改革工作方案》

  坚持统筹规划,规划统筹,创新规划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加快推动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的再造,实现发展目标、空间坐标、用地指标“三标”衔接,真正做到一张图管控,全面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制定和实施《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实施方案》和《沈阳市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实施方案》

  加快自贸区建设,深化市场化取向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主的金融开放创新制度;围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拓展人口集聚、交通枢纽、物流集散、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等功能,强化国际合作,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制定和实施《沈阳经济区城市间合作实施方案》和《沈阳与发达地区对口合作实施方案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推进沈阳经济区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优化城际连接带空间布局,加速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同保同治,资源集约共享,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共享,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群。创新对口合作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紧密合作局面。

  (六)制定和实施《沈阳市打造千亿产业链(集群)的工作计划

  围绕千亿产业链(集群)培育创新链,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强化产业链(集群)要素支撑保障,推进现有园区资源整合和集聚,加强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培育,以产业龙头项目延伸拓展产业链(集群)。重点发展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通用石化重矿)、现代建筑、农产品深加工、电力装备等传统产业链(集群)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群)及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旅游会展等服务业产业链(集群)。

  (七)推进实施《关于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实施意见

  按照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组建一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放开放活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管理权,深化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八)完善提升《关于实施“盛京人才”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高地的意见》

  深入实施“盛京人才”战略,聚焦人才、教育、科技、创新等要素,统筹实施人才引进、培育、创业激励和服务保障计划,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通人才双向流动渠道,推动创新人才向沈阳聚集,打造东北亚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九)制定和实施《沈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坚持改善民生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通信、道桥建设、公共交通、垃圾处理、地下管廊、大气污染治理、污水污泥处理、雨污分流和中水回用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提高垃圾焚烧处理率,提升城乡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推动城乡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十)制定和实施《沈阳市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十一)推进实施《沈阳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年)

  大力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城市通信网络、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成统一的市级大数据中心、数据共享交换与开放平台,形成统一的数据资源体系,建成东北地区的数据资源汇聚地、数据服务能力中枢和数据产业领先区域。

  (十二)推进实施《沈阳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2015-2020年)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体制机制,重点解决“人、地、业”问题,加快示范镇、重点镇、特色乡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培育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十三)制定和实施《沈阳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行动计划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缩小收入差距,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十四)制定和实施《沈阳市打造健康城市方案

  加快提升以健康长寿、教育获得、生活水平为核心的人类发展指数,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改善市容环境,提升公共卫生管理水平,优化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建成环境宜居、社会和谐、人群健康的国家健康示范城市。

  (十五)完善实施《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实施意见

  坚持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进程,改进并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工作,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依法治理,加强党对依法治市工作的领导和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强化监督考核,为确保沈阳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十六)推进实施《中共沈阳市委贯彻〈中共辽宁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牢固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大力加强基层党建,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六、幸福沈阳共同缔造

  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是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对激发社会活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本内涵

  幸福沈阳共同缔造,共谋是前提,通过塑造城市多元主体共同的社会心理和城市精神,形成促进沈阳全面振兴发展的共同意志。

  幸福沈阳共同缔造,共建是路径,通过动员全市各方面的力量,以与群众关系密切且群众参与度高的项目活动为载体,建立党委和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事前论证、事中共建、事后共评共管的“共建模式”,形成幸福沈阳共同缔造强大合力。

  幸福沈阳共同缔造,共享是目的,通过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幸福,让全市人民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二)工作目标

  按照“共谋是前提、共建是路径、共享是目的”的总体要求,不断扩大居民群众参与面和完整社区覆盖面,在创新体制机制、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培训基层骨干队伍、塑造沈阳精神、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以党建为引领、以发动群众共同参与为核心、以完整社区建设为基础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沈阳精神,为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工作举措

  1.以完善社区基本治理单元为重点,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

  (1)夯实基层基础。构建以社区为基本治理单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

  纵向到底:推行街道“大党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建立和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多元主体协商共谋、群团组织和党政部门共同参与、在职党员进社区、社区党代表工作室等机制,使党的领导扎根到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社区,党组织成为社区的领导核心。

  横向到边:把每个居民都纳入一个或多个社区社会组织,形成人人关心和参与社区治理的局面,调动社会成员积极性,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协商共治:发挥居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协商民主的方式方法、制度机制,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2)创新社区服务模式。以智慧社区建设为重点,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一站式社区公共服务,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妥善解决的服务模式。

  (3)拓宽社区参与渠道。完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社区事务渠道,依法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

  2.以塑造沈阳精神为引领,提升人民群众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1)弘扬敢闯敢试精神。破除计划经济思想束缚,坚持市场化导向,以人的转型带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

  (2)弘扬担当有为精神。强化责任意识,倡导人人有作为、事事讲奉献,鼓励创新、追求卓越,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型的领军人才、技能人才和企业家。

  (3)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各级劳动模范和各类先进模范的带动作用,引导全市上下立足岗位,加强学习,钻研技能,吃苦耐劳,建功立业。

  (4)塑造共同精神。强化主人翁意识,通过共同缔造,推动群众和政府关系从“你和我”变为“我们”,居民行动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社区建设从“靠政府”变成“靠大家”。

  3.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振兴发展强大合力

  (1)搭建平台载体。以办好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以共同缔造为主题的群体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2)培育社会组织。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3)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激励机制,明确激励政策,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共同缔造的载体、方式和渠道。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和社会满意度,确保人民群众真正受益。

  (4)深入宣传推广。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幸福沈阳,树立幸福沈阳美好形象,让建设幸福沈阳的理念思路和成效经验深入人心,让幸福沈阳共同缔造成为全市共识。

  七、规划实施与评估

  建立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和规划实施的监督与考核机制,保障战略规划可实施、可操作。

  (一)规划体系

  根据全市各部门、各地区的职能和任务,在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引下,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实现发展目标、空间坐标和用地指标的“三标衔接”,形成“战略规划—五年规划—年度计划”为主轴的完整规划体系。

  (二)规划实施监督与考核

  建立差别化的规划实施绩效评价考评体系,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依据,促进各项工作落实。

  (三)规划评估与修编

  建立评估、调整、提升工作机制。结合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对战略规划和五年规划进行评估;结合五年规划的中期评估,对战略规划进行优化调整;结合五年规划的终期评估,对战略规划进行系统评估,根据评估情况进行修编,不断完善提升战略规划。

  编辑: zfw04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开幕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开幕 习近平栗人民政府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京开幕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京开幕 习近平李克强人民政府
清洁能源配套项目加紧建设
  为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强省建设战略落地,人民政府
美丽辽宁——朝阳北票市
  近日,朝阳北票市的天鹅湾人气越来越旺,人民政府
全力保障春耕物资运输
  春回大地,我省各地春耕备耕工作陆续展开。人民政府
京哈高速改扩建施工忙
  今年是京哈高速改扩建工程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2月15日,记者在京哈高速公路葫芦岛段改扩建工程建设现场看到,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施工作业。京哈高速公路绥中(冀辽界)至盘锦段改扩建工程,主线扩建路段采用双侧拓宽的方式,扩建为整体式双向十车道,路线全长约238.人民政府
早春农事忙
  早春时节,人民政府
美丽辽宁——葫芦岛兴城市
  在葫芦岛兴城市滨海大道旁的东沙河入海口,人民政府
总里程达369公里沈阳织密快速路网
  交通是经济建设的开路先锋。人民政府
花灯璀璨点亮“夜经济”
  一盏盏花灯惟妙惟肖,人民政府
美丽辽宁——盘锦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