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文化史上的十大亮点

05.07.2019  16:04

  按照文化的独有性、不可替代性、社会认同性及生命力的原则,我们可以从沈阳文化史上找出诸多亮点。尽管这些亮点不同的人或有不同的审美选择,但还是有一个大致的基本认同。今天我所认同的十大亮点,可能有偏颇,但不能不说它们确是沈阳文化史上的亮点。

   1 7200年前的新乐文化

  1973年6月,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在沈阳市北陵乡新乐电工厂宿舍院内考古调查,并通过试掘,发现了“新乐下层文化”是一种新的沈阳地区早期的新石器文化,又称新乐下层文化。最终认定年代为公元前5300—前4800年,距今约7200多年前。新乐文化中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是经常性的生产活动。石制工具有打制的,也有磨制的,器形有斧、铲、凿、镞、磨盘、磨棒等,还有细石器。新乐文化出土的煤精制的圆泡形饰、坠饰和珠等,是中国最早的煤精工艺制品。陶器多夹砂红褐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并常饰有压印的“”字形纹和弦纹等,种类有直口筒形深腹罐、鼓腹罐和斜口簸箕形器等。新乐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木雕鸟、之字纹深腹罐和称为“火簸箕”的斜口器。新乐遗址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新乐遗址博物馆也成为沈阳的文化地标。

   2 候城让沈阳有了2300年的建城史

  沈阳是1986年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然而,一个有着7000多年人类繁衍生息,创造过举世瞩目的新乐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却一直没有自己的建城史,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999年。这一年,在各方的呼吁和努力下,终于召开了两次“沈阳建城始源研讨会”,经过国内考古学界、史学界几十位专家的联合攻关,终于确定战国时期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遣大将秦开破走东胡之后,在所设辽东郡下建立的候城即为沈阳建城之始,从而解决了沈阳历史上一个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由此,沈阳有了2300多年的历史,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候城的建立,在沈阳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使沈阳最早迈入城市文明行列,而且将沈阳真正纳入到中原文化圈,使沈阳地域文化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次历史转型。从此之后,沈阳不仅成为战国秦汉辽东郡北部的军事重镇,同时也开启了城市文明时代。

  候城遗址在今天故宫北侧兴隆大家庭商场内,后来辽代、明代、清代在沈阳建城基本都是在这一区域。

   3 “三月三”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1625年的农历“三月三”,对于沈阳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正是从这一天开始,东北甚至中国的历史,开启了沈阳元年。同时也延续了中国的“三月三”文化并注入了新的内容。

  首先“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生日。《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字叫轩辕,在轩辕之丘居住,生于三月初三。他与炎帝开疆拓土,划九州,定中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创造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其次,“三月三”是伏羲、女娲交合造人的日子。所以,直到今天中国的一些地方还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这说明三月三最初是和人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子嗣有关。

  其三,“三月三”在周朝时就是中国人的“情人节”。《周礼·地官·媒氏》记载“三月三”这天:“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官方给了“三月三”男女自然交往一个法定的地位。

  其四,“三月三”这一天是王羲之写出《兰亭序》的日子。

  其五,“三月三”还是中国古老的“上巳节”。民间又称这一天是三月节、三月会、情人节、定情节、女儿节、求子节、游春节等。中国历史上古老的“三月三”最后在沈阳演绎,由此成为“三月三”文化的沈阳标志性纪念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所住的“汗王宫”遗址)

   4 奠定大清王朝的“盛京文化

  清朝在关外,特别是在沈阳所形成的文化,可以称之为“盛京文化”,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力弘扬儒家文化,二是奖励革新技艺,三是渐就中国之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参汉酌金”和实行八旗制,最终达到“熔铸满汉”的目的。

  皇太极推进的“盛京文化”,换来的不仅仅是顺利入关问鼎中原,更使得清朝顺利地与中原地区的典章制度实现了接轨,清军入关后,清王朝比较顺利地施行了封建统治,没有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

  “盛京文化”在有清一代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提高了满族的文化品位,同时加强了汉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并促进了各族文化精英的不断出现。康、雍、乾三代的文化繁荣,文化巨人接连出现,各种文化形态得以充分发展,并达到登峰造极之地。溯本求源,不能不说这都是盛京文化传播的必然结果。

   5 独一无二的盛京“曼陀罗”城

  清代盛京城的建设,始终是以明朝所建的中心庙为原点,逐次向外扩展的。到清康熙时则完全建成了外圆内方、四塔四寺、八门八关、对称等距的“曼陀罗”城。其建筑格局的精致与独特,在中国城市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

  曼陀罗形的沈阳外城八门与内城八门两两相对,呈现8条放射状的“关厢斜路”,俯看上去,宛如一平置的车轮辐条,成就了沈阳老城的基本交通格局。

  民国以后,沈阳城的规模不断扩大,以至于今天的三环、四环,基本还是外圆内方的“曼陀罗”形,还是以中心庙为原点。

   6 旗袍在沈阳诞生

  1635年,皇太极在沈阳将女真族改为满族;1636年,清王朝在沈阳诞生。当时,皇太极又陆续颁布法令,“削发易服”,旗袍从此成为后妃、格格等旗人的法定服饰,成为满汉通用服装。

  如今通行的各种辞书均认为旗袍产生于满族妇女。如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旗袍解释道:“妇女穿的一种长袍,原为满族妇女所穿。”《汉语大词典》解释:“近、现代中国妇女穿的一种长袍。其式样从满族妇女的袍子改制而成,故称。”《辞海》说:“中国传统女袍。由满族女装演变而来。因满族曾被称为旗人而得名。”2017年9月,国家纺织和服装协会授予沈阳“旗袍故都”称号,沈阳开始举办国际旗袍文化节,2019年为第三届,上升为“中国国际旗袍文化节”。旗袍遂成为沈阳一张最为靓丽的名片。

   7 《盛京赋》与文溯阁《四库全书

  《盛京赋》和文溯阁都与一个皇帝有关,这就是乾隆帝。

  1743年秋,乾隆皇帝第一次东巡,驻跸凤凰楼前,回程之前,回望恭谒祖陵,追溯满族起源,怀想列祖列宗,亲历山川形胜,不禁诗情勃发,展纸挥墨,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篇近4000字的大赋。这篇天子手笔的大赋,就是闻名中外的《盛京赋》。这是中国古代唯一一篇皇帝以一座城市之名而写的大赋。此赋浓墨重彩、富丽堂皇,当年曾译成法文,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的高度赞赏。

  文溯阁在沈阳故宫西路,是当年乾隆皇帝为贮藏《四库全书》而建的“南三阁北四阁”之一。《四库全书》是1773年,即乾隆皇帝在盛京写下《盛京赋》30年之后,亲自主持,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落第举子抄写,耗时13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故名“四库”。共抄写了7部。文溯阁《四库全书》是七部中的第二分书,于1882年秋开始分五批陆续运抵文溯阁。此书经过多次入阁出阁,1966年运到甘肃省图书馆收藏,现藏于兰州九州台景区仿文溯阁中。

   8 “陶圣”唐英与“辽瓷之父

  在中国陶瓷史上,沈阳诞生过“陶圣”,还成就过“辽瓷之父”。

  沈阳人唐英是大清盛世里最有名气的督窑官,他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唐窑”,因此赢得后人的尊重,誉为中国的“陶圣”。

  辽代灭亡后的800多年间,世人不知辽代有瓷。1930年4月22日,当时的辽宁省政府秘书长金毓黻在沈阳的一处辽墓中发现并确认了辽瓷。1931年1月,金先生于《东北丛镌》中发表了《辽金旧墓记》一文,正式公布了辽瓷的发现经过,后世学者因此称金先生为“辽瓷之父”。

   9 沈阳与《红楼梦》的深厚渊源

  一是曹雪芹祖籍在沈阳。关于曹雪芹的五世祖曹锡远(又名曹世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记载:“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1921年,胡适《红楼梦考证》发表,书中认定曹雪芹祖籍“世居沈阳地方”,其籍贯或祖籍有切实可靠的史料记载,不存在什么问题。

  二是高鹗祖居沈阳三台子(时为奉天府铁岭县三台子)。高鹗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就是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他对《红楼梦》的贡献不仅在于后四十回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与程伟元整理和刊刻《红楼梦》,使这部伟大的作品能够以一种完整的形态流传下来,这一点可谓功莫大焉。

  三是裕瑞在沈阳著书揭秘脂砚斋,同时记载关于曹雪芹个人和著书的材料。裕瑞是多铎五世孙,曾在沈阳居住二十多年,所著《枣窗闲笔》就写于沈阳。此书揭示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叔叔。

  四是整理刊刻《红楼梦》的程伟元居沈多年,与多位辽沈人士有过交往。在沈阳创办“程氏书坊”刊刻书籍。

  五是《红楼梦》采用了大量与沈阳相关的创作素材。

   10 张学良与中国“第四城

  张学良从28岁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算起,历史给他实现政治抱负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8年,而正是这8年时间,他以“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和发动“西安事变”三次扭转中国历史走向的功勋,铸就了他“千古功臣、民族英雄、伟大爱国者”的历史地位。同时张学良为沈阳的文化建设也做出过巨大贡献。到了1930年,沈阳不仅在经济建设上还是文化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当时中国除北京、上海、天津之后的“第四城”。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初国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