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残疾人康复基本实现“人人享有”

24.08.2015  09:49

   打造15分钟康复圈“慈爱儿康”范围再扩大

   沈阳残疾人康复基本实现“人人享有”

  刚过完8岁生日的潘雨阳,就读于岐山一校实验小学。这个出生时被医生诊断为“关节痉挛,终身坐轮椅”的女孩,从两岁开始,到市残联下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如今,穿上护具的她,不仅能自由行走,还在学校当上了主持人。

  33岁的高新杨,名校毕业生,曾是著名IT企业的优秀员工。27岁那年,他突发脑出血,几成植物人。两年前,他来到市康复中心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不会说话。如今,他能独立行走,能自己吃饭,还学会了新歌……

  “五级康复服务网络点”3681个,定点康复机构28个,康复协调员2602名……沈阳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成效显著,基本达到了“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以善修身、以心尽责、以法助残、以爱圆梦”。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获得中、省残联高度认可。2015年,沈阳更率先提出:“先儿童后成人,先重残后轻残,先生活自理,后锦上添花”的残疾人康复理念,力争逐步使康复工作常态化、个性化。

   扩大受益面

   助更多残疾儿童“健康”起来

  一个残疾孩子,对于整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一位抱着残疾孩子走进市康复中心的奶奶激动表示:“只要孩子能康复好,我一辈子做义工报答。”

  沈阳市政府倡导的“慈爱儿康行动”,救助对象为城乡有康复需求的0—8岁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包括肢体(脑瘫)、听力语言、智力、孤独症四类儿童,对城乡低保家庭及年龄小的贫困家庭残疾儿童优先资助。值得一提的是,中、省残联的抢救性康复项目将受助儿童的年龄设定为6—7岁以内。考虑到儿童6岁到上学这一段空白期,沈阳将受助儿童的年龄设定在8岁以内,2015年更是拟定进一步延续到10周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简单的唐诗,对于5岁半的脑瘫、自闭症患儿皓皓来说,本是一种奢望。经过市残联脑瘫患儿专项康复训练,短短两个月,皓皓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能沟通,走路都不立脚尖了。皓皓奶奶说:“最难得的是,由于长期使用开塞露排便,皓皓的肠胃几乎失去功能,现在孩子基本停药,终于不遭罪了。我甚至有些贪心,希望未来能看到一个健康的大孙子。”

   就近就便康复

  专业机构承接抢救性项目

  为满足残疾儿童就近、就便的康复需求和对机构技术水平的要求,沈阳市会同各领域康复专家,确定了17个技术达标的专业机构承接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其中承担医疗康复的机构6家,基本满足了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

  沈阳市启智幼儿园园长杨霞告诉记者,作为市残联下属聋儿培训基地,幼儿园已招收聋儿100余名,其中90%升入正常小学随班就读,他们成绩优异,有的还是班级中的佼佼者,甚至考取大学名校。

  今年三岁的聋儿班新生洋洋,是家里唯一的残疾人,妈妈何丽媛含泪细数:“联系市残联,申请助听器,申请国家帮扶项目,被介绍到启智幼儿园康复……看着洋洋一步步能听懂,能沟通,我现在有信心,洋洋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去生活。”

  与此同时,为了让残疾儿童上学后继续接受康复训练,为特教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新动力,今年年初,市残联在全国率先提出“四位一体”,即以提高特教学校残疾学生参与社会能力,探索前置就业新模式,围绕基础教育、康复训练、文化体育、技能培训“四位一体”基地建设目标,进一步拉长康复链条。

   探索新途径

  打造“大康复”概念率

  沈阳市积极探索新途径解决残疾人康复的方式、方法,在全省实行了对重残的护理补贴政策,尤其是铁西、苏家屯两个区域做得有声有色。

  铁西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每天超过150人次的残疾人来此接受免费康复,中心为所有残疾人提供便宜午餐。丁春吉主任表示,实施“大康复”项目,打造15分钟康复圈,让更多残疾人就近康复训练,中心已为残疾人建立康复档案1100多份。

  苏家屯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为全区残疾人免费体检,免费供应午餐。中心主任郭政介绍,截至目前,完成了2530位残疾人的康复治疗,其中免费康复治疗955人。从事康复工作35年的主治医师郭金彩介绍:“中心共有四名康复师,随时为残疾人提供专业指导,通常一个月就会有明显效果。”

  “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点是儿童,难点在农村。”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沈阳市残联加大纵横向联合,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力度,做大、做强康复工作,帮助残疾人尤其是残疾儿童,参与社会生活,感受大众关爱,坚定康复的信心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