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汗王宫遗址与《盛京城阙图》吻合(图)

22.01.2015  12:07

  汗王宫遗址

  简瓦瓦当

  滴水

  雕花脊砖

   核心提示

  正在展出的沈阳“‘十二五’期间基建考古新发现展”吸引了大批观众以及文物保护志愿者,通过展览,人们对于沈阳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再度产生浓厚兴趣。记者在展览现场发现,许多参观者对于清代汗王宫遗址颇感兴趣。该遗址曾名列2013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第11位。此次展览展出从汗王宫遗址发掘出的筒瓦瓦当、滴水、雕花脊砖等共十余件,均为清代陶制品。1月19日,记者来到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采访,了解汗王宫遗址的挖掘保护情况。记者获悉,汗王宫遗址广场即将对公众开放,汗王宫遗址将成为沈阳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

   与《盛京城阙图》吻合

  据史料记载,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明代“沈阳中卫城”为“盛京城”。沈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于沈阳城的考古研究从未停止。

  曾参与考古挖掘汗王宫遗址的赵晓刚介绍说,在汗王宫遗址被发现之前,汗王宫是否真实存在并不确定。直到1982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学者王佩环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发现了一张古老的地图——《盛京城阙图》,图中有汗王宫等盛京城主体建筑的确切信息。《盛京城阙图》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此图为绢本设色,宽与高均为130厘米,呈正方形。 《盛京城阙图》所示内容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沈阳城垣;城门与角楼;清太祖居住的宫室;盛京宫殿;王府;六部两院、奉天府和承德县等官署衙廨;寺庙等。这几部分建筑除少数用满汉两种文字对书标记名称外,多数用满文标记。尽管《盛京城阙图》标注了“太祖居住之宫”的地理位置,但其是否真实存在一直有争议。

  2012年夏天,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清代早期建筑群遗址。最后经过考古发掘证明,此处清代早期建筑群遗址就是曾经的汗王宫,与《盛京城阙图》所绘的“太祖居住之宫”的位置完全吻合。据赵晓刚介绍,汗王宫遗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中街路北。该遗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院落,南北通长41.5米。遗址由宫门、宫墙、前院、高台基址组成。高台基底座由四道南北向、六道东西向的砖筑台基和围筑其间的夯土台共同构成。整个砖筑台基大体略呈长方形,南北宽度23.5米,东西长度46米。筑于高台基上的主体建筑早已无存。汗王宫北围墙宽1.4米,南围墙宽1米。在汗王宫遗址出土有满文“天命通宝”铜钱以及大量绿釉琉璃建筑构件,其中有板瓦、筒瓦、滴水、花砖等,瓦当、滴水当面和部分模印花砖上均为莲花纹饰。

   努尔哈赤办公的主要场所

  据赵晓刚介绍,并非像清代题材电视剧描述的那样,努尔哈赤多在盛京大政殿办公,其实,汗王宫才是努尔哈赤办公的主要场所。也就是说,汗王宫既是努尔哈赤的寝宫,又是其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常在电视剧中出现的沈阳故宫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重要宫殿,其主要功能是举行重大典礼及开展重要政治活动。据考证,汗王宫与沈阳故宫大政殿为同时期建筑,两者的关系真实体现了清早期“宫”与“殿”分离的满族宫廷建筑特征。

  盛京是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最后一个都城,汗王宫的发掘,是我国都城考古的一个重要突破。清代统治者曾经先后在今赫图阿拉、辽阳、沈阳、北京建都。其中,赫图阿拉老城规模很小,辽阳古城遗址已破损,清代统治者在北京沿用的是明朝宫殿,只有沈阳的清代早期建筑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而汗王宫则成为清代早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汗王宫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满族文化史、沈阳城的历史演变,以及后金和清代的宫廷史、建筑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开放遗址广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汗王宫遗址广场工程建设将全部结束,并对公众开放。在靠近遗址广场的沈阳通天街两侧,将建有反映清代历史的雕塑。遗址广场北侧则是规划中的沈阳城墙遗址公园。

  据介绍,汗王宫遗址广场为下沉式广场,东西两侧为地上、地下各三层的仿古建筑。信步汗王宫遗址广场,参观者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也可以在顶部的连廊远眺。届时,参观者仿佛置身于时空走廊,在古老与现代之间穿越。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6月11日开幕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报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开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