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特病救助拯救“病倒”的家

20.01.2015  09:36

   核心提示

  这里记录的只是一个特殊疾病患者家庭的故事。张颖青春花季却病魔缠身,换肾10年,与母亲相依为命,从穷困潦倒,彷徨绝望,到憧憬希望,幸福生活,是一项救助制度挽救了这个家庭。

  沈阳市铁西区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有低保困难居民7600多户、1.1万多人,而60%以上的家庭因病致贫,尤其是特殊重大疾病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诸多困难家庭。

  针对这种状况,铁西区对尿毒症、白血病、恶性肿瘤等9种特殊疾病实施社会救助。政府每年出资近400万元,救助2000多人次。近年来累计救助1.2万多人次,救助金额达到2000多万元,真正为困难患者家庭“雪中送炭”。

   “没有这个好政策,我活不到今天! ”

  10年前被医院确诊为尿毒症晚期,沈阳市铁西区政府出资为她做了换肾手术,姑娘从此走上了一条艰难的生活之路。

  1月10日傍晚,记者随社区干部来到张颖的家。

  张颖的家在兴顺街道建二社区一栋居民楼内,7楼,一个37平方米的单间,狭窄的小屋里摆设很简单。

  因为身体原因,张颖每天上楼都是个难事,每次上楼都要停下来歇几回。

  35岁的张颖,是个70后,父亲早年因尿毒症去世。而她在20多岁时就被病魔缠身,她和母亲相依为命,硬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母亲韩德丽67岁,为了维系家庭,前两年还在做保洁工,每月就那1000多元钱,最近因为一次心脏病发作才只好待在家里。

  2014年,母亲66岁生日那天,作为女儿的张颖一定要亲手包66个饺子,祝福妈妈生日快乐,可是这个美好的愿望却因一场突发的大病没能实现。

  那晚,张颖突发高烧,心脏脉搏跳动异常,救护车辗转了两家医院,最后把张颖送到了陆军总院……

  “每次看到女儿发病时那般难受的样子,我的心都碎了,想死的心都有……”母亲哭着说。

  张颖换肾手术后,要吃药进行抗排斥治疗,每月需要5000元左右,这是正常开支。如患感冒、发烧,身体有个“风吹草动”,每月的花销就得两三万元,这对于张颖母女俩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为了女儿,亲戚、朋友家该借钱的地方都借到了。

  “没有这个好政策,我活不到今天! ”张颖说。

  这些年,张颖每年的医药费得靠政府的“特病救助”,按照相关规定,器官移植手术后的低保患者,每年最高享受不超过1.2万元的特病救助金。

  张颖每年的医药费从“特病救助”得到了补充,加上社区每年的临时救济,真正解决了家中的“燃眉之急”。

  建二社区党委书记黄敏介绍说:“对像张颖这样的特殊困难患者家庭,社区也在千方百计想办法,每年向上级部门申请临时救济金,2014年为张颖发放了两次临时救助金,有2500元。 ”黄敏说。

  “多亏了社区干部和好心人,每次来家送报销医药费都很及时,嘘寒问暖,逢年过节还给家里送米、面、油,就连身上穿的都是邻居们送的。 ”

   “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更重要

  沈阳市铁西区有低保对象7600多户、1.1万多人,低保边缘户750多户、1580多人。记者注意到,这里60%以上的困难家庭都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记者在铁西区民政局拿到一个困难家庭大病救助名单,上面列着全区患大病低保对象的具体情况。记者粗略数了一下,仅尿毒症患者就有70多人。

  这些患者要维系生命,每个星期几次的透析费用就相当可观,如果没有这项救助制度,恐怕许多家庭的日子将“雪上加霜”。

  铁西区民政局副局长王永举向记者介绍说,针对困难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实际状况,铁西区在沈阳市首创困难群众特殊疾病社会救助制度,对困难群众患尿毒症、恶性肿瘤、高血压病Ⅲ期、冠心病陈旧性心梗、精神病等9种重大疾病实施特殊救助,年最高救助额度可达1.2万元。

  “密织医疗救助网络,将更多的低保家庭、残疾家庭、低保边缘家庭纳入其中,解决他们家庭中的‘燃眉之急’,让社会救助的效果实现最大化,这是制定这些惠民政策的初衷。 ”王永举说。

  事实上,铁西区社会救助制度的惠民效应正开始全面显现,7600多个像张颖一样的低保困难家庭是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