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流转来千亩耕地 打下的粮食没地方晾晒

23.02.2016  09:39

  流转来几千亩耕地,大型农机派上了用场,干完活后,突然发现,这些大家什无家可归。

  辛苦几个月,粮食大丰收,突然发现,找不到地方晾晒,几十万斤玉米咋整?

  尴尬。

  农业配套设施用地太缺了。咋缺的?缺多少?怎么补?

  词条

  农业配套设施用地

  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所必需的配套设施用地,包括晾晒场、大型农机具临时存放场所等用地。

  引子

  这两年,开原市八宝镇古城堡村的张淼一直为张罗不着地发愁。

  成立了新农发家庭农场后,张淼流转土地种植玉米,按理说,手里握着几百亩土地的他应该不差地,咋还能为地愁呢?

  “种玉米的地不愁,出去打工的农民多了,也愿意把地流转给我们这些大户种植,差的是用于农业生产的配套设施用地。

  2014年,张淼流转了477亩土地,正赶上好年景,玉米大丰收,打了近100万斤粮食。收获时发现,玉米没地儿晾晒了。

  张淼只好把院子清理出来当晾晒场,将车库改成粮仓,分批采收玉米、分批晾晒,最后还是有几千斤玉米扔到地里没能收上来。

  2015年,张淼流转土地面积增加到800亩,并在村里四处找别人家不用的院子租来当晾晒场,将投入几十万元购买的几台农机都停到村路上,才勉强将粮食收进库。

  玉米丰收却没地方晾晒的尴尬,让张淼觉得,得有个长久之计。

  粮食没地方晒 农机没地方放

  是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苦恼

  缺乏配套设施用地成了土地流转后的新问题

  我省目前有470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148个家庭农场、10万多户种养大户,他们已经成为土地集中经营管理的主体,各种农业生产要素也正向他们集中。很多流转土地种粮的家庭农场主和种粮大户,都有和张淼一样的烦恼。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生产规模大多在百亩以上,种植类专业合作社的土地规模更大,有些甚至是整村和多村的土地流转,达到上千亩甚至数千亩,生产出的粮食需要晾晒场和储存空间,配置的大量农机需要停放的机库和用以维修、维护的维修间,原来在自家院里就能解决的事儿,现在不行了。

  省农委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管理处副处长孙军经常到基层调研,听到这方面的反映也最多,“土地流转步伐迈得越大,对配套设施用地的需求就越多,矛盾就越突出。

  希望解决配套设施用地呼声最高的当属农机合作社。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持续实施,我省农机合作社不仅数量增长快,单体规模也逐年增强。全省农机合作社超过2000个,农机装备总量超过130万台套,几乎每个农机合作社都有几十台套或者上百台套农机。

  雄厚的家底让合作社既自豪又头疼,特别是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只能见缝插针地停放到社员家里、村部大院,没地儿停放的干脆扔到道边和河套地里,别说风吹雨淋降低了农机的保用年限,集中作业也不方便。

  北镇市兴隆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挚诚农机专业合作社分别拥有42台和56台大型农机具,没有停放场地和大型的维修车间是两个合作社的负责人都深感头疼的事儿。

  配套设施用地的缺乏成了难以解决又绕不开的问题,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益,也抑制了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向前发展的步伐。

  2014年,张永华在海城市感王镇于官村流转了2480亩耕地种植饲用玉米,收割时直接加工成饲料,以每吨850元的价格出口到韩国。这种饲用玉米是收割后就地加工打包,由于缺少贮存的地方,外包装脏了,出口时只能降等降价。

  2015年,张永华又在其他地区流转了5000亩地种植饲用玉米,缺乏配套设施用地的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今年,张永华不打算继续扩大生产了。因为,由于贮存不当而减少的利润让他太心疼。

  农业配套设施用地为啥这么缺

  耕地不能用 坡地用来种经济作物了

  荒地不多 犄角旮旯的地儿不够用

  为了解决配套用地的燃眉之急,很多村屯把犄角旮旯的地儿都腾出来了,村部大院、河滩地都成了抢手的“香饽饽”。昌图县旭晨家庭农场利用荒沟平整出上千平方米的配套用地,用以存放农机和粮食烘干设备,丰满园农机和玉米种植联合社租用粮库存放玉米。

  靠地吃饭的农业,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真就这么缺吗?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传统的一家一户生产方式对配套设施用地几乎没有需求,因此,农村的耕地几乎都承包到户,村集体的机动地和其他一些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的坡地等,这些年也都用于发展产业,因此,无论是农户自己还是村集体,在配套设施用地上几乎都没有储存。

  目前,基层解决配套设施用地主要有两种土地资源。

  一种是不能用做农业耕种的荒地,但在沈阳、铁岭这样的平原地区,此类荒地并不多;另一种就是一般耕地,但必须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于用地指标有限,这些年城镇化发展加速,建设用地指标大都向城市倾斜,很难获得审批。

  沈阳市沈北新区陈志国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50多台农机,虽然建设了一个大型机库,但还有一半的农机没地儿放,想建新机库就在申请用地指标时卡住了。

  孙军提出,各地可以利用废弃的养殖场、厂房等已转为建设用地但没能得到利用的地块,解决配套设施用地。一方面这些废弃地“身份”已经解决,另一方面由于养殖污染等原因,已不适于粮食生产。

  铁岭县蔡牛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的第一块配套设施用地,就是用购买的一处商店进行了改建。

  而一些实在找不到地的粮食生产者,希望在自己流转的地块上“”出点儿地来。

  “流转土地后对土地进行平整便于农机作业,一般都能增加亩数,利用其中一小部分改为配套设施用地,怎么不可以呢?

  实际上,这种方式行不通。即便是多出来的耕地也属于基本农田,必须进行审批,而且耕地都是经过确权的,改为配套设施用地后都会与土地经营权证上的耕地面积、四至有区别,难以得到被流转方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