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专家手绘沈阳边墙准确位置

18.05.2018  08:46

   被称为“外圆”的盛京古城边墙在哪儿——

  测绘专家手绘沈阳边墙准确位置

  专家建议在遗址处设立标识

  北门示意图

  上世纪20年代的中街。

  1927年绘制的沈阳地图,可以看到清晰的边墙(外圆)。

  100年间,沈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东 上世纪20年代的沈阳内治门。

  南 上世纪20年代的沈阳德盛门。

  西 上世纪30年代的外攘门。

  北 1912年的福胜门。

  摄于1882年的东北角楼。

  摄于1912年的铜行胡同。

   核心提示

  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外圆内方”是区别其他城市最显著的特征。这一特征,清代人受技术所限,只能以示意图表现。结合史料,沈阳测绘研究院专家绘制出沈阳边墙——“外圆”的准确位置。记者采访相关专家,就沈阳城的“外圆内方”进行解读。

  采访中,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伯超告诉记者,沈阳古城的显著特征是“外圆内方”。

  沈阳城市史研究专家、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志强则告诉记者,沈阳古城的内城和外郭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即今天兴隆大家庭路南的中心庙。中心庙为明代建筑,位于明代古城“”字街道交叉口的东北。它也是明清时期沈阳古城的中心,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共同的中心,修建“内方”和“外圆”就不至于错位了。

  仔细观看地图就会发现,沈阳“外圆”不是标准的圆形。张志强说,由于地形地貌等原因,沈阳古城的外郭是椭圆形状的,东西方向稍微短一点,南北方向稍微长一点,而且四个方向也不是对称的,东面的边墙直一些,西面的边墙则外凸,北面小北边门处又向内凹陷。

  清史研究专家佟悦说,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边墙为何呈圆形。由于内城是方形、外城是圆形,后人对当初的规划产生很多猜想。其中最有影响的说法,认为取意“郭圆像天、城方像地”,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在城市设计上的体现。

  据史料记载,在皇太极时期,由于城内人口增多及防火的需要,曾有修筑沈阳城外墙的计划,但随着清廷入关,沈阳城内人口锐减,此计划未实施。康熙年间,沈阳外来人口增多,城外已有不少住户,康熙觉得散乱、不合陪都规制,遂决议兴修盛京外城。

  沈阳边墙为土筑,五尺高,规格并不高。之所以修成圆形,佟悦认为可能是这样修筑比较方便,若修成方形,四角建角楼,费工费力较大,且一旦按方形边墙操作,东面有小河沿,边墙按规划就会在水上经过,会给施工带来诸多麻烦。

  据陈伯超介绍,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清代沈阳城内方外圆的形制受藏传佛教曼陀罗(坛城)的影响。曼陀罗,为佛教密宗修法时的坛场,其基本形制为内方坛,外圆,四角置四塔。清代沈阳城与曼陀罗的布局极为相似,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有四塔寺的城市,也仅有沈阳一个。

  虽然沈阳方城、外城和四塔寺不是同一时间建造的,但一些学者认为,清初皇室信奉喇嘛教,来自西藏的高僧喇嘛可能是清初沈阳城的设计者,皇太极建沈阳城时应有一个包括外城和四塔寺在内的整体布局规划,顺治和康熙是依据此前的规划对四塔寺和外城进行补建。

  沈阳古城的内城位于今天的东顺城街、西顺城街、南顺城路、北顺城路之内,如今人们可以通过这四条街路确定方城的位置,但当年的外城边墙在哪里,对应着今天的哪些地段,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据张志强考证,沈阳外城边墙的西北段就是今天的惠工街至小北边门凹下来到联合路,再到沈吉铁路北线。史料记载,在1923年至1927年间,城市建设时分别拆除了北边和东边边墙。

  东边的边墙对应着今天的东边城街,沿管城一街、管城二街接万莲街,再经科学家花园住宅区到达万柳塘公园的北侧与西滨河路连通,由顺通路接杏林街,即青年大街东邻的那条街与惠工街接通。边墙与今天街路的对应大致如此。

  沈阳外城边墙在1930年被全部拆除。陈伯超认为,外城边墙存在了250年,是沈阳古城的历史。可以制作一些标识,让人们知道外城的位置和走向。

  沈阳勘察测绘研究院工作人员在制图时发现,1927年和1931年的沈阳地图精度很高,大多能和现在沈阳地图上的街路对应。他们在此基础上,与现在地图进行叠加,手绘出《盛京古城八门八关示意图》,这是目前唯一由专业测绘队伍制作的沈阳边墙地图。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傅淞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