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风劲逐浪行

25.09.2018  19:22

  金秋九月,收获时节。

  第20届中国国际“工博会”上,沈阳新松“新一代协作机器人”与全球2500家展商同台竞技。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刚刚成立两年多的沈阳莫比嗨客公司,向世界展示自主研发准确率高达99.95%的“在线数据标定平台”。

  大连市技术转移经纪人刁云鹏的案头上,又新添了几项转化前景好的科技成果。

  海阔风劲逐浪行。辽沈大地,一切创新活力正竞相迸发,一切创新力量正充分涌流。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成为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决胜之要。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三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鼓励创新创业摆在振兴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向创新要质量、要效益、要动能。

  新引擎驱动,新动能渐强,辽宁以“”为先,千帆竞发,全力闯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活力更强的发展新路。

   给足“阳光雨露

  厚植沃土、疏浚泉源,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充足的阳光、雨露和更适宜的土壤,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新一轮全面振兴,不是前十年的简单延续,而是新起点上、新常态下的攻坚行动。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

  “非新无以为进”。要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必须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破除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三年来,我省厚植沃土、疏浚泉源,为创新创业提供更适宜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省委、省政府精心进行顶层设计,于关键处布局谋篇。2017年,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以《关于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建设科技强省的实施意见》及3份配套文件构成的“1+3”政策体系出台,构建起我省科技创新政策的“四梁八柱”。

  拥有1763个科技机构、115所普通高校、27万名科技活动人员的辽宁,如何实现从科技大省到科技强省的跨越?

  让科技成果走出高墙大院,加快转化为生产力,依靠成果转化,产业发展才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两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近20个政策文件,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今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一项项激励政策含金务实,一个个创新实践硕果累累。

  全省高校、科研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达到50.1%,扭转了长期以来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红”的局面。

  创新动能增强,创业激情澎湃。

  设立100亿元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青创板”和“众创板”,批设科技金融试点园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起设立创业及风险投资基金……我省打出的“组合拳”,靶向一个目标——帮助和扶持更多的创业者,让其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

  “梦想从这杯咖啡开始,创业从三好街起航”。曾经以IT一条街著称的沈阳三好街,如今已悄然转身,成为众创空间云集的“创新创业”大街。

  大连知你创业基地里,32家孵化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销售收入近7200万元。

  在政策的激励下,大中专毕业生和复转军人创业,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各群体的创业激情被一一点燃。

   汇聚“第一资源

  坚持“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兴人才就是兴辽宁”,始终把“抓人才”作为谋篇布局创新创业的重中之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没有人才,创新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都无从谈起。

  三年来,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兴人才就是兴辽宁”,始终把“抓人才”作为谋篇布局创新创业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重大人才工程,让各类英才各得其所、大展其长。

  真心实意抓人才,真金白银抓人才,真招实策抓人才。

  将人才优先发展“置顶”,省委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各地各部门相继出台30余个配套文件,在简政放权、职称评审、收入分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

  为人才发展“松绑”。我省在管理机制上“放权”,在评价激励上“放开”,在分配机制上“放活”。

  “教师科技成果在沈转化净收益的90%、横向课题劳务收入的70%可由教师自由支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教师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受益于政策松绑,解除了后顾之忧,大连医科大学的刁云鹏得以成为专职“技术转移经纪人”,为促进技术转移双方合作当起了“红娘”。

  为聚才用才“搭台”。全省15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吸纳大专以上科技人才31万余人。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创业平台超过1500家,近5万名科技人员在平台中成长成才。

  今年4月,重大人才工程“兴辽英才计划”启动。我省拿出真金白银,计划用3年时间,引进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

  这是我省史上力度最大的人才新政,释放出辽宁求贤若渴、广纳英才的强烈信号。

  如今,“兴辽英才计划”的辐射效应已经显现。今年前7个月,全省新增专业技术人员6万人,新招聘或引进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773名。

  全省各地也千方百计招贤纳才。沈阳市推出24条人才新政,外省生源净流入2.4万人;大连市不断优化完善“5+22”人才创新政策体系,打造吸引人才“强磁场”;阜新市推出柔性引才计划,氟产业开发区中七成企业由回归人才挑大梁;盘锦市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高新技术园区“人气”重聚、生机立现。

   喜见“万木葱茏

  崇尚创新、尊重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

  走进“”时代,生成“”思维,增强“”动力,孕育“”产品。

  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我省崇尚创新、尊重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正转化为辽宁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

  大企业豪气龙头带动,小企业倾情“特尖专精”。沈阳机床推出中国首个智能制造创新平台产品i5M8,实现逆势转型突围;东软医疗发布的全国首台128层CT,打破国外厂商长期垄断;蓝卡健康等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从无到有,实现新的跨越。在“高企三年倍增计划”的推动下,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580家,是2012年的2.5倍。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凤凰涅槃”。我省先后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300余项,开发出工业4.0示范线等100余个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产品,做优了工业机器人、IC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创新链。

  当辽宁倾力推进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实举,与国家助力东北振兴的利好政策相融合,区域创新便站上了更高的平台。

  继沈阳市被列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后,2016年4月,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正式获批。今年上半年,沈大自创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总收入增长10.6%,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22%。

  坐等观望的依赖思想逐步被摒弃。92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里,4万余名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全省已备案众创空间206家,在孵企业和团队近9000个。今年上半年,全省扶持创业带头人6328人,带动就业3.9万人。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商事制度改革效应持续释放。今年前8个月,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突破42万户,同比增长6.5%。作为反映市场活力的“温度计”,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的变化,折射出我省创新创业激情日益高涨。

  唯创新创业者进,唯创新创业者强。启动创新创业这一强大引擎,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必将振翮高飞。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