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佛寺农民刻出21.4米《清明上河图》(图)

24.06.2015  09:46

  2759个栩栩如生的人物、600多座形态各异的古建筑、590余匹牲畜……仔细看来,细致入微的北宋商贸盛景近在眼前。近日,在市图书馆图展厅展出的一幅长21.4米、宽0.9米的巨幅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吸引了不少市民。令大家想不到的是,这幅巨作居然出自一位35岁农民壮汉之手,他就是佛寺镇团山村村民白海涛。白海涛一直有个梦想:要让阜新剪纸走向世界,目前他正准备申请剪纸人物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刻刀下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

  初见白海涛,他刚从工地赶回来,满身泥土。面对采访,这位善于用刻刀“表达”情感的庄稼汉显得有些腼腆。不过,一谈到剪纸,他就立刻神采飞扬起来。

  白海涛说,为了创作这幅作品,他整整两年没出去打工,看着整天刻画不正经过日子的丈夫,妻子没少发牢骚,可是当他把成品摆在妻子眼前时,望着成千上万活灵活现的人物,每一个人物表情、画上的船只、船桨、纤绳都清晰可辨、栩栩如生,妻子热泪盈眶,此时,她觉得没有什么比丈夫的爱好更重要了。

  白海涛说,刻这幅《清明上河图》最难的部分是书法而不是人物。原作有二百多个书法汉字,每一个字的笔法苍劲、飘逸,极难模仿,尤其是对于书法零基础的白海涛来说更加困难。然而,白海涛并未退缩,他买来各种字体的字帖进行研究、琢磨、领会。用字典把画里每一个字的出处都查到,再将字转化成现代汉语进行理解。这一巨幅《清明上河图》,白海涛用了半年时间才把所有文字和画里的细节推敲完成。

   自小对剪纸情有独钟

  白海涛学习剪纸源于小时候经常看奶奶剪纸。自打记事起,他就对剪纸情有独钟。开始时,他就剪些小鸟、小花、“喜”字、人物等小作品,久而久之,当时只有10岁的白海涛在十里八村就十分有名气,谁家办喜事儿或者过年过节剪纸都来找他,他也乐此不疲地帮助村民剪纸。

  白海涛20多岁的时候接触到网络,他才知道原来剪纸还可以剪出那么多的好作品,于是他就开始重拾剪刀再转向刻刀,一点点地临摹大型作品。“一次看电视,有人用十字绣绣成《清明上河图》,我也想用刻刀试试。”白海涛说,自那以后,用刻刀刻出《清明上河图》的想法就在他的内心生根发芽。“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就被震撼了,这幅画太雄伟了。我想要临摹,一是为挑战自己,二是向古人致敬。”2010年年底,白海涛决定开工。

  为了临摹《清明上河图》,白海涛做了充分的准备。他说,由于《清明上河图》内容十分复杂,单靠剪刀不能完全表现里面的细节,因此要用不同规格的刻刀刻画,白海涛说:“平均每天都得用坏两个刀片,两年下来总共用坏了1000多个刀片。”

   每天刻16个小时 眼睛曾两次患病几乎失明

  准备工作做好后,白海涛就开工了。每天一早,他起床匆匆吃过早饭,就拿着刻刀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刻起来就上瘾,根本停不下来。”白海涛说,他每天都要刻16小时以上,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用在刻画上。

  炎热的夏天,为了不让纸张被汗打湿,白海涛把头发剃得很短,脖子上时刻围着毛巾,时不时用毛巾抹一把汗。“我最长刻画了20个小时,只睡了4个小时的觉,眼睛曾两次患严重虹膜炎,几近失明。”白海涛说,即使这样,他也是一边上眼药,一边疯狂刻画,从未想过放弃。

  白海涛的“疯狂”举动引起妻子的“不满”。“他整天就知道忙活那画儿,啥都不管了!”白海涛的妻子苦笑着说,这两年,全靠她在外打工支撑着这个家。

   有人出高价却不舍得卖 想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白海涛完成“巨作”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引来不少人的围观,还有人专程从外地赶来一睹这幅剪纸的芳容。“曾经有人出15万元要买下这幅画,可是被我婉言谢绝了。”白海涛说,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剪纸梦”: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近年来也有很多人跟我学剪纸,可学一段时间就坚持不下去了。”白海涛说,“我想用我的后半生把‘剪纸事业’坚持下去,有朝一日让剪纸艺术走向世界。”其实在白海涛心里还有一个想法,他想把家乡佛寺的瑞应寺刻到他的剪纸里。

  采访结束时,白海涛表示,他想将此幅作品申请剪纸人物最多的吉尼斯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