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190万亩贫瘠土地变成“渤海粮仓”

08.10.2015  09:21

  10月5日,沈阳市辽中院士工作站的稻田里,稻谷飘香,一片金黄,饱满的稻穗迎风摇曳,又是一个喜人的丰收年景……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专家陈温福教授向记者介绍,这里的500多亩新品种试验示范田,是“渤海粮仓”辽宁项目的示范基地,通过开展种子创新、新品种试验示范、生产技术培训等项目研究,将构建以生物炭为核心的环保、节能型秸秆炭化还田技术体系综合示范基地。

  陈温福院士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这里选用的水稻品种、栽培技术等都是国内最先进的,亩产一般在800多公斤,好年景产量还要高……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由科技部、中科院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共同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主要针对环渤海治理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万亩盐碱荒地。“渤海粮仓”辽宁项目承担着增粮5亿斤的任务。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百姓生活之必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这是“渤海粮仓”辽宁项目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项目,专门成立了由副省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院士为组长的技术咨询指导组和专家教授为主要成员的工作专家组,有力推动了项目实施。

  自2013年4月项目启动以来,针对环渤海低平原地区盐碱重、养分比例失调、区域性病虫害严重、中低产田面积超过2/3以上等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在综合分析区域性限制粮食增产共性因素基础上,辽宁确立了辽河三角洲、辽南沿海和辽西沿海3个实施区域、7个核心示范区,开展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工作,包括高产抗逆新品种筛选与合理布局、纳蓄水降水抗旱保墒综合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常规技术组装配套、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盐碱地改良与修复技术、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等。

  数据显示,项目实施以来,已鉴选适种水稻、玉米品种11个,集成创新3个增粮关键技术模式,培训科技示范户3500多人次,累计推广面积190万亩,其中水稻60万亩、玉米130万亩。

  通过品种、耕作、栽培技术的改良和革新,我省190万亩贫瘠土地变成“米粮仓”。辽宁项目区负责人、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张文忠介绍,2013年4月开始至今,我省投入了423万元,截至去年底,增产粮食1.5亿斤,到2017年,将增产粮食5亿斤。

  记者在盘锦市唐家镇刘家村看到,改良过的盐碱地里一片黄绿,不远处有海鸟翱翔。这里是辽河三角洲试验示范区、辽河三角洲复垦区的核心试验示范区,500多亩盐碱地,经过一系列的改良,丰收在望。这里的盐碱地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像耐重盐碱地品种、增氧剂、生物有机肥……这些“合成技术”的应用,让这片重度盐碱地变成了“米粮仓”。“稻米亩产量普遍在800公斤左右,增产、高产绝对是没有问题了。”技术人员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