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之花香溢钢都——讲述“鞍山好人”的动人故事

14.12.2018  09:53

  刘涛(右二)给“扶贫鸡”喂食。

  “鞍山好人·时代楷模”刘本成(前排右一)和队友进行救援演练(资料片)。照片由鞍山市消防支队提供

  有一股暖流在心底流淌,有一份感动在内心萌发,有一种力量在胸中激荡。连日来,2018年度“鞍山好人”的感人事迹,以及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城市精神,在鞍山市产生了强烈共鸣。在传颂好人故事、倾诉内心感动的过程中,这股精神力量正在进一步凝聚、转化成为推动钢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强大合力。

   刘本成 橙衣映本色 勇于担当成英模

  “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必须冲在最前面,哪怕是付出生命,因为我是消防兵!”这是鞍山消防支队特勤一中队政治指导员刘本成的誓言。

  从优秀战士转变为特勤中队的指导员,刘本成深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他暗下决心,要把中队铸造成“首战用我的一支铁军、攻坚克难的一把尖刀、敢打必胜的一个拳头”。十几年来如一日,他刻苦训练,潜心钻研,处处以身作则。

  刘本成对中队1000余件器材的操作和近百套战法战术了然于心,带领官兵每天坚持万米长跑等课目训练。在他的带领下,特勤中队的训练工作始终走在全市乃至全省消防部队的前列,连续7年在支队业务、体能比武竞赛中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入伍15年,刘本成参加各类灭火救援战斗任务2400余次,营救遇险人员230余人,先后参与多起重特大火灾扑救和抗洪抢险任务,屡立战功。

  2017年8月,在岫岩满族自治县抗洪救灾中,为开辟一条抢险通道,作为救援突击分队队长,刘本成腰拴绳索跳进洪水中,几次险些被冲走,他没有退缩,在战友的配合下,泅渡成功,为救援力量打通了安全通道,为被困百姓搭设了生命之桥。

   张福多 不忘初心 钢板上画出壮丽人生

  两创先进操作法,连夺三届鞍钢技术竞赛轧钢工状元,获得专利3项,这是鞍钢股份公司热轧带钢厂1780线职工张福多22年刻苦学习交出的成绩单。

  张福多1996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鞍钢股份热轧带钢厂。1997年,他从1700热轧带钢生产线被选调到该厂新建的1780热轧带钢生产线。他认为,这条应用38项当代国际热轧带钢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生产线,能让他学到太多的东西。

  除工作外,张福多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先后获得计算机大专、材料成型本科等学历证书。张福多利用学习到的技术知识不断研究试验,和工友克服重重困难,仅用7个月便实现1780生产线一次试车成功并达产,创造了世界钢铁冶金行业的奇迹。

  2004年,为提高集装箱轧钢材料的成品率,张福多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最终,产品精准率达到95%以上。这一重大突破当年为鞍钢创下840万元的经济效益。

   杨绍锐 锐意创新 走在公安改革时代前沿

  杨绍锐是海城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指挥长,他时刻牢记宗旨,践行责任,忠于职守,先后获得全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辽宁省公安机关“十佳青年民警”等荣誉称号,2017年荣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称号。

  杨绍锐针对实践需求,创造性地提出警务改革新理念,在海城市公安局支持下,重新打造、深度构建了“新型警务大脑”,配套创立一系列协同作战机制,自主研发了多功能警务平台升级版,整合了实战模块的大数据系统及配套子系统,建成了数据云存储中心和执法记录仪音(视)频采集存储平台。

  在全国3000多个县(市)区局中,海城市公安局是唯一同时承担两项全国性公安改革试点任务的县级公安机关,2016年全部通过公安部验收。杨绍锐和相关人员,积极探索警务实战需求与大数据、物联网的融合,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和警务工作要求的新型工作格局,海城市公安局多次代表鞍山和我省接受公安部和全国、省(区、市)的考核调研。

  2017年,他们率先引入东北地区第一个物联网电动车防控项目,使得电动车盗窃案件发案率下降40%以上……

   刘涛 筑梦山岭 用实干书写扶贫新篇章

  岫岩满族自治县偏岭镇穆家岭村,这个大山深处的贫困村虽然鲜为人知,但当年唱红大江南北的那首《愚公移山》歌曲的词作者则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农民。“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简单而淳朴的歌词,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现出穆家岭人对脱贫致富的期盼。

  2016年3月,鞍山市委统战部抽调刘涛来到这个小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刘涛和驻村工作队一起,从抓党建、聚人心,到改村貌、树民风,从谋项目、立品牌,到闯市场、促振兴,用实干让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干事创业,党员带头。作为穆家岭村“第一书记”,刘涛始终坚持以孟泰精神为标杆,用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并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模式,将全村党员队伍“分门别类”,充分发挥每一名党员的长处,各尽其才。同时,还在村里开展“带头奉献奖”“带头脱贫奖”等一系列的评选活动,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支撑,刘涛与相关人员谋划,通过整合当地禽蛋、食用菌等绿色农产品,打造以“扶贫题材+绿色食品”为特色的“穆家岭”品牌,并利用互联网向外销售。目前,村里构建起的集香菇大棚和冷库、烘干、制棒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已开始盈利,总投资200万元的温室采摘基地即将完工投产。这些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30万元,解决就业300余人。

  此外,在刘涛的带领下,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还完成了穆家岭村全境16.2公里柏油路的贯通,90米长的跨河大桥修建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如今的穆家岭村,组组通柏油、沟沟有路灯、户户石板桥,集党建题材和园林景观于一体的村部,引得来访者啧啧称赞。

   周秀荣 一岗双责 无私奉献的“城市美容师

  1998年从鞍山市立山区魏家屯村来到立山区环卫处工作,28岁的她这一干就是20年。她不仅工作上尽心尽责、任劳任怨,在自己的片儿区里,还被大家冠以“不穿警服的巡视尖兵”的美称。她就是鞍山立山区环卫处友好所建国路班班长周秀荣。

  工作中,周秀荣总是早来晚走,以路为家,脏活累活抢着干;以洁净的环境为荣,尽心尽责,任劳任怨。对环卫工人来说,每年冬季的除雪工作都是艰苦的考验。为了确保雪停路净,她顾不上白天黑夜,有时连续奋战在除雪一线。这么多年,周秀荣从没喊过苦和累,她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从1999年开始,立山区环卫处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大力开展“一岗双责”工作,即环卫工人既要履行环卫保洁员的工作职责,又要履行社会治安综治工作巡视员的职责。周秀荣因此也成为一名社会治安110报警中心流动联络员,多年来,她曾多次拨打110电话报警,避免和防范了多起案件的发生。

  一次,周秀荣在治安巡视中发现,在胜利路道边坐着一个小姑娘,好像在偷偷哭泣。周秀荣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安慰她,也许是被周秀荣朴实无华、真情流露的话语所打动,小姑娘打开了心扉,将郁结在心中的事,全都倒了出来……周秀荣耐心地倾听,不时用她那朴实无华的话语开导小姑娘。小姑娘停止了哭泣,决定回到与其发生矛盾的父母身边。于是,周秀荣又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钱,给她做路费,并把她送上了车……像这样帮助别人的事,周秀荣在平时的清扫保洁和治安巡视工作中还有很多。

   张勇 无私奉献 垃圾场里的“城市清道夫

  张勇现任鞍山城市建设发展中心垃圾处理事务部废弃物管理科副主任科员,20年的工作里,他始终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用勤奋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无悔的青春奋斗者之歌。

  1998年张勇从部队转业进入鞍山市废弃物处理中心工作,怀着对工作火一样的热情和建设美好家乡的理想,他成了这里的一员。

  工作中,张勇无私奉献,每天早早便赶往离市区十几公里的垃圾处理填埋区,比其他职工几乎要早一小时进入岗位。他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垃圾运输车及作业车辆的疏导、垃圾库区场地维护平整、洒水车降尘、作业区消毒等。

  2007年正月十五的一场大雪,是鞍山难得一遇的特大暴雪。路上积雪阻断了交通,不要说车辆,就是行人也很难前行。为了及时赶到单位进行现场道路的清扫和铲雪工作,保证不耽误正常的垃圾清运,在没有接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天蒙蒙亮张勇就从家中出发,顶着大雪和寒风,在积雪深达1米多的道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徒步走到了单位。

  平时坐车只需30分钟的路程,那天张勇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由于张勇及时赶到,中心的扫雪工作不仅一点儿没耽搁,还提前完成,这也保证了垃圾处理的正常进行。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刘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