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雪域高原造绿洲

30.10.2015  10:50
  被誉为“世界最后一片净土”的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雪域高原也会有沙漠?当然。多年前,这里的黄沙如“脱缰的野马”,可没少让当地的群众吃苦头。而如今,西藏的沙子好像套上了缰绳,老百姓幽默地说“沙子变老实了”。
  “那时,每年干部职工探亲休假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家门口的积沙。县城道路上的沙子,每年要用推土机推两三次。”时任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县长的尼玛平措,回忆起治沙前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从泽当通往拉萨的公路,一到冬天风季时总会被沙丘掩埋阻断。”家住山南泽当镇的格桑罗布,在家乡跑了十余年运输,“一旦路不通了,家里的经济收入也就断了。
  “山南、阿里、日喀则以及拉萨周边部分地区,是我区土地沙化的主要集中地。”自治区林业厅退耕还林(治沙)办公室主任王洪英告诉记者,西藏因海拔高、气候寒冷、森林植被缺乏等因素,不仅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还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然而,想要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造绿洲,谈何容易。
  “为了老百姓的福祉,为了保护好这方净土,再难啃的骨头也要啃下来!”“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自治区把沙化土地治理摆上重要议程,通过多种措施,下大力开展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治理。
  自治区林业厅的工作人员介绍,“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各类生态保护与建设不断加强,已落实国家投资180多亿元,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土地沙化治理等一系列防沙治沙工程。
  采访中,记者途经雅鲁藏布江边上的101省道,路旁的沙丘地里,随处可见一块块碎石堆成的方形网格,方格四周和内部种着约10厘米高的青草。“这是西藏普遍采用的草方格治理和砾石压沙的治沙方案。”村民丹增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自治区还采取了防封沙育草、沙化土地封禁、防护林体系、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等各项工程措施,重点治理全区城镇附近、公路铁路沿线、名胜古迹周边的流动沙丘与半固定沙丘,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旅游环境和生产环境。
  行走在雅鲁藏布江两岸,深秋的江风依旧猛烈。然而,在干旱地带上的那些黄色沙丘,被固沙网格和防护林重重包围,“老实”了很多,黄沙飞扬的日子少了很多。
  “从前每年一到枯水期,拉萨河水位走低,河床裸露,风沙一起,黄尘漫天。如今,裸露的河道变成了人工湖,拉萨的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从小在拉萨河畔长大的扎西顿珠说起“河变湖”工程,脸上写满笑容。始于“十二五”期间的拉萨“河变湖”工程,不仅大大缓解了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沙尘漫天的状况,还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场所。
  如今,随着自治区防沙治沙工程的深入推进,大面积的流动沙丘变成了半流动或固定沙丘,全区各类沙化土地面积比10年前减少近7万公顷,一个个生机盎然的绿洲正在雪域高原崛起。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徐凤翔对此深有感触:“‘十二五’以来的防沙治沙工程取得了让群众满意的成绩,西藏的环境保护工作正变得越来越好。”
  【政策延伸】今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记者 严贵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