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术作品讲述“大工业情怀”

18.08.2015  12:28

   核心提示

  近日,参加“大工业之情怀”美术创作活动的沈阳书画院组织的以80后、90后为主的艺术家团队一行18人走进沈阳铸锻工业有限公司铸锻分公司,采集素材、参观考察。他们深入车间,观察感受工人的工作状态,

  并为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工业题材进入美术创作的历史不算悠久,只有当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大工业生产开始在人类生活中发生重要作用时期,工业题材才引起艺术家的重视。 “大工业之情怀”美术创作是在省委宣传部、沈阳市委宣传部的扶持下以及沈阳市文联支持下,由沈阳书画院策划、组织的一次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活动,100幅作品、70多位画家参与。

  早在上个世纪,辽宁出现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作品,如王盛烈于1954年创作的《阅读》、广廷渤于1981年创作的《钢水汗水》、吴云华于1984年创作的《乌金滚滚》等,那么,当下画家再画东北老工业题材作品怎样突破?如何表现?

  沈阳书画院院长于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2008年以来,沈阳书画院曾连续6年策划组织辽沈地区画家绘画母城的“名家名作画名城”系列创作活动,得到广泛赞誉。在这些创作活动中,不乏一些涉及工业题材的优秀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工业发展成就和工业文明给现代社会文明建设带来的诸多影响。但作为怀有深厚工业情结的辽沈地区美术工作者,始终觉得意犹未尽,未能全视角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蕴藏在心中的“大工业情怀”。

  当下画家绘画东北老工业题材作品怎么表现?于晨说,“大工业之情怀”美术创作要从工业文化着手,从工业文化方面去解读大工业题材的美术创作,画面上不再单纯表现钢花四溅的工作场景、汗流满面的工人形象,而是要表现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活变化、人与工业的关系,等等。艺术形式包括国画、油画、版画等,可用现实、抽象等艺术手法来呈现。

  为了“大工业之情怀”美术创作,5月下旬,第一批画家走进工厂,刘勐、马昕、刘建威、王爽、马?、刘旭等人赴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工厂车间目睹生产情景,与工人促膝交谈,用心去体验,为创作出鲜活生动的好作品做准备。 6月中旬,艺术家们又赴沈阳铸锻工业有限公司考察。

  第一次近距离感受重工业,震撼之余,青年画家们感慨万千。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刘双楠说:“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人类用智慧与汗水创造的宏大工程。浇铸、炼钢、锻造本身就是很震撼的过程,试想这些大型的工业零件生产出来就要用于地铁、隧道等工程项目之中,这又是一个多么宏大的事业。我们享受着工业时代造就的福利,但是这福利的背后是多少人的付出,多少器械和零件的制造,甚至是多少矿石的开发和运输,还有多少优化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是工人费心费力的辛苦,感慨于工人师傅们的付出和集体力量的强大,所以向第一线的劳动者们致敬。 ”

  目前,一些画家已经开始创作,进入草图创作阶段,沈阳书画院还将组织画家赴鞍山、辽阳、抚顺、本溪等地工矿厂区进行考察和收集素材。

  此次大工业题材创作不仅吸引了辽宁画家,还吸引黑龙江、吉林画家积极参与。于晨说,“大工业之情怀”美术创作既是对工业主题美术创作成果的展示,更是对工业题材美术创作时代风貌的凸现。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6月11日开幕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报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开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