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沉舰“经远舰”被发现

25.09.2018  09:52

  在近代史上,深刻影响着我国历史走向的甲午中日战争,已经过去124年。长久以来,辽宁大连庄河海域的一艘沉船被认为是甲午海战中沉没的“经远舰”,但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予以证实。

  今年7月到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部门,针对这艘沉船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水下调查。21日上午,国家文物局证实这艘沉船就是124年前中弹沉没的“经远舰”,水下考古出土文物500多件。

  黄海沉船“丹东一号”被确定为甲午海战“致远舰”整整3年后,它的僚舰“经远舰”遗迹终于得到官方证实。9月15日,在能见度极低的水下考古作业两个月后,大连庄河海域甲午沉舰水下考古队副队长冯雷终于在海面以下5米处,摸到了沉船上的“经远”二字。冯雷说:“当时我也去抚摸着‘经远’这两个字,感觉心情特别激动。而且看着很清楚,它这个字应该是木质的,因为它还有木纹,保存得比较完整,没有破损。

  这一天,距离甲午海战124周年忌日——9月17日只有两天。木质髹金的繁体“經遠”舰名字牌悬挂在舰舷外壁,字体遒劲有力,可依稀看到经远舰当年风采,这是迄今为止北洋水师水下考古最重要的发现。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所所长姜波说,“经远舰”的准确位置也得以确认,舰体位于水下12米处的海床上,呈倒扣状态,主体已被海底淤泥覆盖,整体状况好于“致远舰”。姜波介绍:“经过艰苦的水下考古工作,我们可以确认,‘经远舰’从左向右翻扣在海底。舰体长约80米,宽12米,最大埋深下距海床泥下6.4米。船在沉没后遭到了后续的破坏,前部和后部都被破坏了,但舰体中间部分保存得很好。整体评估‘经远舰’的状况远好于获评过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致远舰’,因为保存了更多的东西。

  “经远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1887年底作为“致远舰”的僚舰,入编北洋水师。著名将领邓世昌、林永升分别出任两舰的管带。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爆发,北洋水师战败,共损失战舰四艘。“经远舰”受到四艘日舰围攻,全舰官兵不畏强敌,英勇接战,直至最终沉没。全舰仅有十六人幸存,管带林永升及二百余名官兵捐躯殉国。

  此后124年里,历史被封存在沉船之中,潜入海底,如同一枚时间胶囊,等待着后人的开启。姜波透露,虽然未大规模提取,但目前水下出土文物已达500多件,种类丰富,包括舰体构件、武器装备,还有一些船载装置和工具。遗址中还发现未见于出厂档案的武器装备,推测是在海战爆发前紧急添置的。姜波介绍:“毛瑟枪的子弹,左轮手枪的子弹,还有37毫米的炮弹和47毫米的炮弹。水下考古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发现了在出厂档案里没有的武器装备,120炮、53毫米炮的炮弹。当时‘经远舰’主炮和副炮在前部,尾部是没有装备火力的,这是一个弱点。为了打甲午海战,当时添置了火力装备,这在原始档案里是没有的。

  甲午海战是木质帆船战舰被蒸汽机装甲战舰取代后第一次大规模海战。由德国制造的‘经远舰’堪称现代装甲巡洋舰的鼻祖,其水下考古成果对于近代史、海军发展史、世界海战史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经远舰”水下考古成果是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下一步将继续推动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发展,同时着力于水下考古资源的保护。“水下考古工作,从国家层面主要是‘两点一线’。‘两点’一个是黄海海战,一个是南海的水下考古。‘致远舰’、‘经远舰’就是在黄海海战的课题下开展的。还有‘一线’,我们更多的时间要对沿海地区的水下遗产资源状态进行拉网式调查,我们将用10年、20年、50年甚至100年,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水下遗产资源进行总体调查。”据央广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