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机制助能力提升 督查有力促问题整改 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取得阶段性成效

24.07.2017  13:54

   中国环境报记者童克难

  3个月前,从全国抽调的首批224名环境执法人员整装出发,开始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第一轮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

  3个月后,这次被称为“环境保护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统计,前六轮次强化督查共检查32003家企业(单位),发现20481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约占检查总数的64%。

  一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被查处,一些环境违法问题集中的地区被点名,一些整改不力的政府被约谈。压力的传导下沉和执法力度加大的背后,是企业体会到了治污压力,政府明确了治污责任,带给公众的,则是空气质量的改善和对强化督查的更多期待。

   优化督查机制 精兵强将实施精准打击

  可以肯定,从今年4月开始,“2+26”作为关键词,将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元素贯穿于之后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始末。

  既有督政,也有督企。强化督查的目标是依法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把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部署的大气污染防治各项任务抓实、抓细、抓好,加快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改善。

  28个城市,涉及京津冀地区及传输通道。此次强化督查在督查各级政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以外,重点对固定污染源环保设施运行及达标排放,“高架源”自动监测设施安装、联网及运行,“散乱污”企业排查、取缔,错峰生产企业停产、限产措施执行和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企业治理设施安装运行等情况进行督查。

  “坚持问题导向,哪里有问题就到哪里监督检查,并且扭住问题不放,直到问题得到解决。”督查工作部署会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代表时任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对强化督查提出要求。

  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这场耗时一年的“蓝天保卫战”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为此,环境保护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一共抽调5600名精兵强将组成督查组,各督查组组长均由经验丰富的一线环境执法人员担任。

  每8人一组负责一个地市,每两周进行一次轮换。5600名执法人员将分批次入驻,保证被督查城市一年内接受25轮次强化督查。

  为保障工作的连续性,此次强化督查还在环保领域首创了压茬轮换制度,即每次轮换时,都由前一组的4名同志与之后一组的4名同志共同工作一周时间,以便对前期所掌握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交接。

  而强化督查发现问题转交地方处理要求地方按时反馈的工作机制,更是进一步发挥了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公众的积极性。

  一方面用创新的工作机制指挥和指导精兵将强们的督查工作,促进了其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精准执法和科学执法则使强化督查事半功倍。

  针对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等大型企业,环境保护部已完成“2+26”城市的1532家企业、2945个高架源自动监控系统安装,企业排污数据可实时传输至环境保护部。针对大量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散乱污”企业排查困难问题,环境保护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划分“2+26”城市热点网格(3×3公里)36793个,精细筛选出的3602个热点网格污染物排放量占比约为整个区域的80%。

  监控数据超标以及热点网格的具体信息等内容第一时间推送到督查组和当地环保部门,使执法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监管执法的工作效率。

   四类问题最为突出 依法查处取得成效

  “存在问题的企业中,‘散乱污’企业问题、污染设施不完善及不正常运行、挥发性有机物和物料未按要求覆盖密闭等4类问题最为突出。”在7月14日环境保护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向记者介绍,根据3个月强化督查情况看,存在以上4类问题企业共占发现存在问题企业总数的80.7%。

  数据显示,20481家违法企业中,“散乱污”企业达到6662家。“散乱污”企业多存在没有环保审批手续、废气直排污染环境等问题,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大。

  河北省石家庄市富村镇、高邑镇有各类小型铸造厂60多家;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丁里长镇、郭屯镇、侯咽集镇等乡镇分散着200余家塑料颗粒厂;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有各类小型家具生产企业约70家,木器加工小作坊100余家……

  从通报情况看,虽规模不大,但“散乱污”企业聚集程度较高,为何难禁、难管?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地方政府错误地依赖“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慢,对企业的监管也不够到位。

  这其中,关系到另一个舆论关注的话题,就是强化督查是否会影响地方经济?

  “没有环保手续,没有污染处理设施以及没有达标排放的‘三无’企业是我们依法打击的对象。”回答记者提问时,田为勇表示,监控显示高架源企业从今年1月800多家生产恢复到900多家,这有力证明了大企业没有受到强化督查的影响。

  正如田为勇所言,强化督查打击企业违法排污,除了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更关乎市场的公平正义。无论何时何地,“三无”企业都不应该有生存空间。按照环境保护部要求,以今年9月为限,强化督查发现的所有“散乱污”集群,如不能升级改造必须关闭,如工作推进不利,将追究企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字,是在违法企业中存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问题的企业为2404家。众所周知,VOCs是臭氧的主要“原材料”,而进入5月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很多地方的首要污染物正是臭氧。相比之前督查情况,涉及VOCs的企业违法行为查处越来越多,进一步证明了强化督查以问题为导向、将督查与环境质量改善“挂钩”的指导思想。

  找出问题、梳理分析的同时,个别企业仍然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同样不容忽视。弄虚作假、阻扰执法甚至暴力抗法等行为,正说明了个别地区环境执法环境的恶劣。田为勇表示,环境保护部对此一直持不变的态度,那就是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按照法律要求,该移交刑事司法的要移交,该行政处罚的要处罚。

   督促整改传导压力 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督查机制优化了,违法问题找到了,更重要的还是第一阶段3个月的强化督查使空气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数据显示,4月北京市PM 2.5 浓度为53微克/立方米,低于去年68微克/立方米的水平。而京津冀地区4月的PM 2.5 浓度也低于往年。与没有采取强化督查的前几月相比,北京及京津冀区域的PM 2.5 浓度同样呈下降趋势。

  这背后,强化督查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强化督查发现的问题,督查组当天即向当地政府进行移交,督促地方依法查处并建立台账,逐一整改销号,确保督查发现的环境问题件件有回应、有落实。

  同时,环境保护部每月派出巡查组,各司局领导带队对28个城市开展为期一周的巡查,主要负责对督办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现场核实,逐一对账销号。根据前四次巡查情况,前四期督办问题共2178个(突出问题1130个,“散乱污”问题1048个),可销号的1487个,占比68.3%。其中,突出问题销号710个,占比62.8%;“散乱污”问题销号777个,占比74.1%。

  舆论注意到,因督查整改进度缓慢、整改工作滞后、整改工作推进缓慢和整改组织不力,目前已经有河北省衡水市、山东省淄博市、河南省荥阳市、山西省长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4地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被环境保护部约谈。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此次约谈的4个地区,就是在巡查过程中发现了其整改过程中存在问题。

  为确保突出问题得到解决,传导治污压力,环境保护部还每日发布环境违法典型案例,对环境违法行为予以公开曝光,并对一些好的典型进行公开表扬,通过以案说法,推动形成环境守法的良好氛围。

  督查有力,整改有效,促进了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但强化督查取得的成效并不止于此。

  治污压力层层传导下沉。以“散乱污”企业集群为例,强化督查之初,地方通过自查上报企业数量为5.6万家,截至6月底,地方上报自查数量已经增加到17.6万家,督查组在强化督查过程中还新发现清单外企业3768家,集群38个。

  执法力度明显加大。以新环保法4个配套办法执行情况为例,2017年4月和5月,“2+26”城市执行案件数比2016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29%和237%。

  企业守法意识提升。环境监察局工作人员提供的“京津冀及传输通道城市高架源自动监控数据超标率(日均值)按月变化趋势图”显示,“2+26”城市高架源超标企业占比从2016年1月的31%下降为2017年5月的2.35%。

  全国陆续开展交叉执法。强化督查开创的交叉执法、异地执法新模式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份都组织开展了类似的交叉执法检查行动。

  ……

  3个月时间,20481家违法企业,强化督查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改善了环境质量,创新了工作机制。公众相信和期待,在9个月之后,这份“蓝天保卫战”的成绩单上内容会更丰满,战果会更辉煌。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