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15.11.2017  15:36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 唐国华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为把准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明确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上,要紧密结合“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把握好发展节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增强支撑振兴发展的能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夯实保障发展的基础,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深入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在学懂、弄通上下真功夫,在做实上下大力气,切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准历史方位、重大任务、发展方向和基本要求,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教育事业实现新的发展。

    一、  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把准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两个重大判断,是确定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历史方位和根本任务的标杆。

  (一)要充分认识过去五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自信

  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辽宁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密结合新一轮振兴的需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为建设现代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公平程度大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16年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3.4%,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0%,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来辽留学生规模达到2.55万人。五年来,高校培养107.9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含研究生、普通本科生),中、高等职业院校输送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截至2016年底,全省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4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22.2%。如今辽宁教育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具备了向全面现代化迈进的扎实基础,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心。

  (二)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当前,教育的内外环境已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三维(3D)打印等现代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科技和人才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贯彻落实新理念、“四个着力”和“三个推进”的要求,加快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全面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对教育引领、支撑振兴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必须看到,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一轮振兴发展的要求,面对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好教育的期盼,教育还存在诸多不适应,还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当前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表现在:校际之间教育质量不平衡,择校热仍然是教育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的压力仍然很大,建设全覆盖、有质量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任务艰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程度不平衡,继续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待完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尚未完全落实;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充分,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格局尚待完善;教育发展活力不充分,“放管服”改革中责权利各要素重新优化的任务繁重,公共财政支撑教育发展的能力有待增强,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教育的动力不足,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时代辽宁省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是,站在实现伟大梦想的高度,深刻领会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着力推动教育事业现代化进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二、  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义,校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十四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为明确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总体思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从以下八个方面把握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要求: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紧紧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总任务和“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贯彻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要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改革,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贯彻落实。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人民对优质教育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量,扩大改革发展的受益面,努力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根本价值追求,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在发展中补齐短板、促进公平正义,在发展中提高教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按新发展理念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把增强服务新战略的能力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战略,更加注重通过创新开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着力提高教育开放包容、协同发展、共建共享的水平,增强对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强国、智慧社会的支撑能力,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服务能力。

  (五)坚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大任务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引导教师和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六)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七)坚持依法保障和推动教育健康发展

  紧密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着力提升依法治教的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共同推进,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实施监督体系,加大教育执法和执法监督力度,保障教育法律法规有效实施。

  (八)坚持把开放作为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路径

  主动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纽带,统筹推进国内国际两个开放,充分发挥教育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主动服务于大国外交,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文交流中的平台和纽带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三、  聚焦“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科学谋划和扎实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设计,为把准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节奏以及阶段性目标和重点提供了根本依据。要紧密结合新的战略部署,以编制《辽宁教育现代化2030》为抓手,把握好到本世纪中叶辽宁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节奏,明确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三个节点的奋斗目标及各阶段的重点任务。当前,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德育为先。加快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深挖“东北抗联”“红医文化”“鲁艺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辽宁省在老工业基地发展振兴实践中孕育的劳模精神和作为雷锋第二故乡的独特优势,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学校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名家。关心和爱护青年,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发展素质教育。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形成均衡办学格局,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完善入学制度,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严格查处义务教育学校变相选择学生行为,规范民办中小学校招生行为。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稳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和促进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协调发展,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扩大体育、美育等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教学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在新的层次和更高水平上推进教育公平,着力增强教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以市县为单位,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适龄儿童的数量、分布和流动变化等因素,编制幼儿园布局规划,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保障儿童就近入园创造条件。加大对农村、民族和贫困地区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独立建制。鼓励多种形式办园,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完善对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扶持政策。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安排,均衡配置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着重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实现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与乡镇中心小学均等化。合理确定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

  加强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推进内地民族班混班教学;加大各项政策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倾斜力度,逐年增加对民族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少数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内地民族班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快发展学前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积极发展特殊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落实残疾学生从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以教育扶贫来扶智,从根本上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三)创新教育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立足辽宁省情,突出地方特色,积极巩固全省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创新成果,继续创新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路,对改革的各环节落实作出细化安排,把各项改革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改革,以改革促进更好地发展。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下去,把该管的事项切实管住管好,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充分调动基层特别是广大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制度,最大限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严格控制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项目评审、教育评估、人才评价和检查事项,对确需保留的要编制清单并予公开。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综合运用规划、标准、信息服务、监测评估、督促检查等现代治理手段,保障教育有序健康发展。健全贯通大中小幼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和体系,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扩大二级学院的人、财、物管理权。完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分类发展体系,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发展。完善高等学校绩效管理机制,实行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绩效拨款。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内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形成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与绩效挂钩的经费分配机制与收入分配制度。深化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公办高等学校以“国有民办公助”或股份合作方式整体转制的途径,鼓励高等学校以混合所有制方式举办二级学院,在部分市属本科高校实行“省管市办”的办学模式,探索支持尚无本科高校的市建设本科高校或举办本科教育的途径;开展公办高校对口帮扶新建民办高校活动,鼓励资源共享;鼓励探索高校合作托管模式改革,支持同类高校根据办学实际结成“办学共同体”。

  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保障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平等法律地位。实行分类收费政策。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职工社会保障机制。鼓励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相互购买管理服务、教学资源、科研成果。健全民办教育监管机制,完善民办教育准入机制,探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完善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监督制度,建立民办学校信息强制公开制度。

  (四)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着力提升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紧密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部署,对接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沈抚新区和县域经济发展五大战略及其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深化高中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增强教育支撑能力。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建设,建构省市合理分工与协同推进、院校科学定位与特色发展的新格局。推进县级职教中心转型发展,增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强集团内校企融合、校校融合,完善有利于调动校企人员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性的绩效分配和校企合作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将德技双馨、重视传承、生态环保等理念融入职业教育过程,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全面推行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优化高校人才供给结构,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高等院校资源整合与布局调整,加快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激励机制,推动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推进协同育人,支持高等学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保障、资源共享、管理运行等方面建立协同机制,促进协同培养人才制度化。

  切实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完善校企联盟、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的运行机制,增强高校科技服务重点产业的针对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为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注入辽宁元素。加强高校智库建设,开展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提升决策咨询能力。

  健全促进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建立学分认定转换积累制度。推动成人(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推动学校教育资源服务社区居民。创新发展老年教育,鼓励高等学校面向本校离退休职工提供老年教育,并逐步面向社会开放。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资源共建共享水平和社会参与程度。

  (五)提高教育保障能力,着力夯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教育、考核、监督、奖惩和宣传相结合的师德建设机制。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首位,引导广大教师准确理解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机制,加大本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力度。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将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作为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健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深化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和完善对各级各类教育高端人才的重点支持和服务,培养造就一批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资补贴等特殊岗位津贴,以及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完善职业院校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扩大高等学校收入分配自主权。

  健全保证财政性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健全以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拨款标准为核心的各级教育拨款制度和投入机制,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进一步加大中央转移支付财政教育经费省级统筹力度,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向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倾斜。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健全教育督导体制与评价制度。建立对市县两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制度。依法加强对学校规范办学的督导。强化督导评价结果运用,把督导结果作为对各级政府及有关负责人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六)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反腐倡廉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打造廉洁干净、风清气正的良好教育生态,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党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组织教育系统广大党员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学习中深化认识、凝心聚力,在实干中攻坚克难、彰显担当。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各级教育领导干部的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和驾驭风险本领。建立健全党组人才工作责任制,不断加强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高端人才的重点支持和服务,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基层党支部和教师党员,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广大教师扎根辽宁,办好辽宁教育。

  来源:辽宁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