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与达:中国话语权的辩证法

11.01.2017  20:35

   陶文昭在《北京日报》撰文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下中国,可谓既“”又“”。所谓“”,是指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要重视“独善其身”的中国特色;所谓“”,是指中国正处于上升期,正在成为世界性大国,因此要有“兼济天下”的世界情怀。当前,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应注意把握好话语权的辩证法,高度上要“适度”,时间上要“适时”,措施上要“适当”,形式上要“适宜”,将中国特色与国际融通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契合中国身份,符合中国利益。

  话语权的力量基础。话语权的落脚点是“”,本质上是一个力量问题。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国家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而在国家综合实力中,硬实力是主要和主导的部分。在这个逻辑链条中,一方面,话语权是国家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要重视话语权。另一方面,话语权是国家实力的一种体现,不能脱离国家实力抽象地谈话语权。目前,中国具备提升话语权的基础,因为中国硬实力已有较大的提升。同时,中国对提升话语权持积极态度。更重要的是,提升话语权要把握好“”。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把必要性当作可行性、现实性。

  话语权的特色融通。话语权必须重视“话语”。话语总是带有民族性的。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强调文艺、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民族特色,当今最主流的表达就是“中国特色”。话语上的“中国特色”,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自然而然的。提升话语权必须处理好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增强中国特色话语的国际融通,一方面要通过对世界上的主流话语加以借鉴改造,另一方面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话语权必须回应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才是最关键的。如果只关注一些独特的、边缘性的问题,就不可能在世界上有主流话语权。

  话语权的辩证尺度。在意识形态的话语中,究竟是融通多一些好,还是特色多一些好,要看具体情况。从理论本身发展来说,理论初创之时,要强调自身的特色,提出一些标志性的理念以树立旗帜,区别于其他的理论。就国家发展来说,理念的构建要符合国家发展的大局。在“”的时候,即处于弱势的时候、守势的时候,需要“防火墙”与外界做一定的隔离以保护自己,这个时候多强调一些特色,有利于内部的自信与意识形态的安全。而在“”的时候,即处于强势的时候、攻势的时候,则与外界的篱笆越少越好,这个时候要多一些融通,多一些共性,只有这样,才更能够影响人,更能够说服人。因此,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不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话语的特色与融通所采取的态度应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