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农村“空心房”越来越多 “空心房”变良田 看东港打样

05.06.2015  20:01

  说家不是家,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随着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城镇聚集,农村“空心房”会越来越多。怎么办?看看东港是怎么做的。

  背景

  随着我省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农民因进城务工、经商而定居城市的数量也大幅上升,这些离开乡村的农民人去屋空,年久失修的房子变成了“空心房”,院落周围杂草丛生,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家都安在了城里,村里的“”该咋整。东港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遍布乡村的“空心房

  4月底的鸭绿江湾,春风和煦,几场春雨过后,刚刚犁过的大地一片润泽。在东港市马家店镇汤堡子村,几台大型农机正在大田里做播种前的整地。

  汤堡子村村委会主任何崇玉指着农机正在作业的那块土地告诉记者:“那里原来是两户村民的老宅子,十多年没人住了,四面院墙倒了两面,孤零零地立在这片大田里。2014年,镇里国土所搞‘空心房’宅基地有偿退出,按照相应的政策对农民进行了补贴,拆除了破旧的房子,整理恢复了耕地,这复垦的耕地还归原来房主。今年这里就可以种上玉米了。

  说家不是家,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

  这句顺口溜说的就是这里的“空心房”,过去是农家欢声笑语,而如今人去屋空。这里成了杂草丛生的破败房屋,有的甚至仅剩残垣断壁。

  汤堡子村有村民613户。近10年来,有50多户村民或进城务工、或到外地经商,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城里买了房子,也把家搬了过去,还有些上了年纪的人投奔城里的子女。这样,村里的一部分房子就空了下来,几年没人住,房子四面透风而且漏了雨,屋顶、墙缝、锅台就长出杂草,再这样下去,用不上几年房子就塌了。

  “塌了就塌了,由于是宅基地,没有房主的同意谁也不敢动。即便房主回来,看见自己破败的房子也很窝心,修了也没人住,就那么破破烂烂地搁着。”谈起“空心房”有偿退出,东港市马家店镇国土所孙国权所长感受颇深:“‘空心房’对于农民来说,留之无用,弃之可惜,都成了累赘。”

  “空心房”带来的隐患

  闹心的不仅仅是这些“空心房”的房主,作为汤堡子村村委会主任的何崇玉,也是一肚子苦水:“这几年,咱这里搞美丽乡村建设,可村里的破烂房子随处可见,咱再怎么建设,这村子也美丽不起来。这些没人住的‘空心房’成了村民和各级政府的一块心病。

  “空心房”,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出现的宅基地闲置和宅院空废现象。部分农民有的进城发展定居下来,有的投亲靠友住进了城里,有的随着新农村建设并村并户了。农村人口进城后成了事实上的城市人口,但在家乡却保留了祖宅或老院。

  “空心房”不是整片的“空心村”,它零散分布,点多面广,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清障难点。其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存在治安、防火隐患;二是脏乱差,难以实现村容整洁;三是严重影响村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四是宅基地与耕地相比,经济价值差异大,更容易引发纠纷,存在潜在权属纷争;五是造成土地闲置和浪费。

  而就我省农村现状看,由于历史民风和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北方农户讲究深宅大院,房前房后还要有足够大的自留地,种些自家吃的青菜,所以各地“空心房”单位空闲土地基数更大。据相关资料显示,我省农村宅基地户均面积平均达到500平方米,超过“省定”上限户均400平方米,更远超全国人均229平方米。

  户均占用过大,必会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仅就丹东市来看,全市土地总面积152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近9.17万公顷,其中农村居民点面积就占了4.55万公顷,而“空心房”越多,浪费就越大。

  不再为“空心房”闹心

  丹东市“空心房”有偿退出复垦有一个可喜的亮点不容忽视,那便是,“空心房”宅基地被收储后,土地权属仍然归原农户,保留了农民的“退路”,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因此受到农民的欢迎。

  今年48岁的孙红军是东港市马家店镇太平村人,家里原有三间泥草房。由于房子年久失修,已经不适于居住。

  要不要重盖,让一直在外面打工的孙红军很犹豫:他和妻子想在城里多干几年,给在部队当兵的儿子攒些钱,如果拿钱盖新房,两口子还得在城里打工,哪有人回去住呀。正在纠结的时候,得知政府搞“空心房”有偿拆除复垦,两口子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把“空心房”拆除复垦划算。签了协议,领了补偿款,他们又把复垦的土地连同责任田一同包了出去。

  拿到了1万多块补偿款,孙红军和妻子在东港市按揭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自己在电厂找了一份工作,一月能挣3000多元,妻子在城里做个小买卖,赚的钱都给儿子存上了。孙红军很开心,他对记者说,政府帮咱去了一块心病,让咱一家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而同村的王运德,孩子和妻子都在镇里做小买卖,自己除了春天把地种了,空闲时间也到外面打工。这种半工半农的日子,既不像以往那样“老婆孩子热炕头”,也不像城里人那样一家人守在一起。这种与妻子、孩子长期分居的生活,让他越来越不开心。

2014年,恰逢镇上搞“新农村”规划,建设小城镇,镇上盖起了住宅小区,王运德就通过宅基地有偿退出,获得5万多元补偿款,乐呵呵住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楼房里。

  样本

  丹东东港市积极探索,通过有偿退出的办法,把闲置的“空心房”变成了可耕良田。据统计,丹东市仅东港一个试点乡镇,2014年就完成复垦面积22.8公顷,整个东港试点11个乡镇总计拆除、复垦面积达96.2公顷,为全省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工作做了有益的尝试。

  让“空心房”有偿退出

  2013年,据丹东市国土资源局的调查,丹东市存在3000户左右的“空心房”,到了2014年同期大幅增加。

  如何把沉睡闲置的土地资源盘活呢?

  丹东市国土资源局通过 “空心房”有偿退出,既可以清除乡村残垣断壁的“疮疤”,又能增加绿野良田。2012年8月,丹东市国土资源局从东港市黑沟镇开始试点。

  黑沟镇共有4000户农民,有意愿将自家宅基地折旧复垦的有282户,占总户数的7%。经过测绘、筛选,符合条件的有225户,签订折旧复垦协议的159户,最终拆除并完成复垦工作的有143户,新增耕地8.4公顷。

  随后,这项工作在黑沟镇全面铺开,共摸底2790户,实际测绘2232户,最后签订“空心房”有偿退出协议1447户,共复垦面积96.2公顷。

  这项在东港试点的宅基地有偿退出工作,引起了省国土资源厅的重视,2014年,丹东市被确定为“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城市。

  丹东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朴明哲介绍说,作为“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城市,丹东市牢牢把握一个大方向:顺应新趋势,把握大格局,努力调整优化节约用地办法,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集中。

  丹东市在推进这项工作中采取的办法是:坚持“强化公众参与,尊重群众意愿,实现阳光收储”的原则,在农民自主自愿的前提下,将村民闲置的房屋及其周边菜地作为收储对象,拆除后进行复垦,同时对村民进行补偿,复垦后的土地使用、管理权仍无偿交由原土地所有者。

  具体步骤是:调查摸底、宣传动员、申报登记、试点渐进、公开自愿、测绘审核、名细公示、签订协议、补偿到位。这些步骤每一个都认真执行,使这项工作进展顺畅,效果也比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