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百年 与蒲松龄聊“聊斋”

09.05.2019  09:20

  近日,辽宁省图书馆携手沈阳出版社首次对馆藏国家级文物《聊斋志异》手稿本进行高清原件扫描并成书对外发行,引起了广大读者、蒲学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的高度关注和赞赏。此次仿真影印本的发行,让更多人可以跨越时空,一睹名家“真迹”,感受与300多年前的蒲松龄文化脉搏同频共振的奇妙。昨日,记者多方采访,探秘《聊斋志异》手稿流传到沈阳,以及其仿真影印本发行背后的故事。

   手稿本《聊斋志异》蒲松龄亲手誊抄的定稿本

  《聊斋志异》问世以来,其中的许多故事家喻户晓。《聊斋志异》手稿为何被辽宁省图书馆收藏?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问世300多年来深受各时代、社会各阶层人士喜爱。《聊斋志异》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唯一现存作者手稿的文学作品。手稿本《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亲手誊抄的定稿本,现存半部,藏于辽宁省图书馆,是辽宁省图书馆镇馆之宝、国家级文物,系海内孤本。

   《聊斋志异》半部手稿辗转流传“定居”沈阳

  《聊斋志异》始作于清康熙初年,历时40余年成书。蒲氏身后,家人将此手稿藏于淄州城蒲氏家祠。清咸丰年间,蒲氏七世孙蒲价人携《聊斋志异》手稿远走东北,定居盛京(今沈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价人子蒲英灏在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帐下为幕僚。时依克唐阿商请借阅手稿,英灏先以半部,后再以半部相兑,岂料依克唐阿突病殉逝,半部手稿至此遗失,下落成谜。1950年,英灏子蒲文珊将《聊斋志异》所余半部手稿捐献给国家。1951年,东北文化部将半部手稿移交东北图书馆(今辽宁省图书馆)庋藏。此半部《聊斋志异》手稿用竹纸抄写,半叶九行,每行27至30字不等,系原手稿全部八册的一、三、四、七册。由于半部手稿纸质变色、发脆,不宜保存,曾请当时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周福成重新装裱,宣纸加衬,做成金镶玉装,使这部书由四册析为八册。

  现存《聊斋志异》半部手稿共收小说237篇。其中除《库官》《酆都御史》《龙无目》《双灯》《捉鬼射狐》等31篇为他人代抄外,其余206篇均为蒲松龄手迹。书中眉栏上及各篇正文后间有蒲氏手录王士祯评语及佚名校语。

  此手稿本《聊斋志异》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和学术价值,为研究《聊斋志异》的成书年代、分卷编次提供了直接的文本证据,是校补现行《聊斋志异》诸多版本文字舛误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是沈阳出版社选择出版《聊斋志异》手稿仿真影印本最重要的原因。

   聊斋志异》手稿仿真影印本目前市面上唯一高清晰影印版

  采访中,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主任刘冰向记者展示了样书,其采用彩色仿真影印,保留了原手稿粗粝而不拘一格的美感,蓝细布函套朴素清雅、庄严肃穆。

  新中国成立以来,《聊斋志异》手稿推出过几次影印本,但规模都非常小,并未真正推向市场,此外,受技术和条件限制,此前影印版的清晰度也较低。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仿真影印本责任编辑沈晓辉向记者介绍,该书是目前市面上唯一的高清晰影印版,填补了中国出版业的一个空白。她同时透露,影印版的编辑成书,难度极高,既要最大限度地还原蒲松龄手稿的原貌,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经过反复论证,我们最后采用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扫描仪来扫描,它是非接触式的,而且使用的是冷光,操作过程都由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的专家来完成,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手稿的损害。与以往胶片制版不同,这版清晰度更高,无色差,仅从视觉上看,与手稿基本无二,而我们的初衷也是希望为广大读者奉上一部‘下真迹一等’的精品。

   《聊斋志异》手稿辽宁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作为辽宁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从不轻易示人,平时都藏于古籍文献中心恒温、恒湿的库房内,并用樟木箱封存。刘冰介绍,《聊斋志异》馆藏近70年来,对外公开展出的次数屈指可数。上一次公开展览还是在2017年底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辽宁省珍贵古籍特展”中,当时不少观众从全国各地赶往沈阳,只为一睹《聊斋志异》手稿的庐山真面目。

  刘冰表示,中华古籍是延续文明根脉的重要载体,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聊斋志异》手稿高清仿真影印本的出版发行,让手稿内容广为流传,可以称之为“再生性的保护”,这能让更多感兴趣的读者、蒲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变得更为丰富和深入。这次与出版界的良性互动,让古籍真正的“”起来了,也更能让现代人了解古人的智慧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另据了解,此次《聊斋志异》手稿仿真影印本共发行1000套,每套一函八册,仅此一版,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王秒/文 李浩/摄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王秒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