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服务 “松绑”管理——大连市旅顺口区应急救护培训“一托二托三十”模式探讨

17.04.2018  15:03

          以“问题”为导向,以“网格”服务为创新,区级“集中管理”宏观调控,基层“自主管理”释放活力……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红十字会在为应急救护培训“松绑”的同时,上下联动、“双管”齐下,形成了培训工作基层组织自我运作、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态势。 


          “问题导向”抓师资建设
          2016年之前,旅顺口全区应急救护培训骨干师资仅有3人,后备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培训水平无法保障,社会影响力得不到彰显。
          2017年,旅顺口区红十字会本着“问题导向”原则,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以“完善制度”为保障,大力加强应急救护培训师资队伍组织建设。
          在区级层面,区红十字会成立应急救护培训师资志愿服务队,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在基层,要求街道、社区和医疗会员单位至少拥有一名注册应急救护培训师资。区内各基层单位年内都要完成一期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课程,各街道成立独立应急救护培训师资队伍。
同时,区红十字会把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纳入基层红十字组织年度考核清单,各基层组织的师资数量直接影响年度考核成绩。
          经过一年努力,旅顺口区现有师资30余人,其中骨干师资10人,初级师资14人,后备师资10余人,主要为区内各社区的工作人员和拥有医疗专业背景的红十字志愿者,形成了区、街道和社区三级师资队伍人才梯队。


          “网格管理”促各司其职
          以往在旅顺口区,应急救护培训管理主要以区红十字会为核心开展,师资与受训单位或学员根据统一安排完成培训任务,导致师资处于被动位置,无法发挥主动性,受训单位很难达到预期培训效果。同时,区红十字会也因为承担了大量沟通协调、教学管理、跟踪服务等事务,工作量激增。
          为提高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效率,提升应急救护师资队伍水平,2017年,区红十字会转换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方法,精心谋划,科学决策,打破原有管理模式,参照政府工作“社区网格化”管理范例,形成红十字“师资网格化”,实现了任务布置、培训管理、人员调配“三下放”,极大限度调动能力、释放活力,同时也为区红十字会会“松绑”。
          为确保在3个月内完成60期培训,区红十字会对骨干师资实施“网格化”管理,根据居住和工作区域确立应急救护培训服务任务和服务范围,也就是常说的“分片包干”,并成立了“师资网格小分队”,探索“一托二托三十”管理模式。
          “”为指定一名书记员,负责协调、指导、监督、反馈,起到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指两名小队长,将师资分为两个小分队,每组由一名师资作为小队长带队,小队长负责日常师资登记、管理、小范围交流培训等工作;“三十”即旅顺口区三十位骨干师资,其职责是“备课”“授课”“评课”。
          书记员的具体工作流程包括:接收培训申请,与需求单位联络确定培训时间、地点;到现场实地考察培训场所硬件设施等情况;与小队长沟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师资人选;组织授课教师调研受众人群特点;根据调研结果指导授课师资调整授课方式与重点;通过听课、现场采访、课后回访等形式对师资形成评价,填写培训评价表和服务记录表;课后及时将评价表反馈给区红十字会,半年一次反馈记录表。
          通过“网格化”,师资负责课程,队长负责带队伍,书记员协调沟通,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个统一”规范流程
          通过“网格化”强化“自主管理”的同时,区红十字会“松绑”不“松懈”,及时通过“集中管理”发挥系统能力,统筹培训安排,引领工作方向。
          首先,区红十字会严格按照“四统一”(即统一教育大纲、统一材料要求、统一考核标准、统一登记管理)的标准要求,指导师资在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的同时,做到培训的资料完整、规范。
          同时,区红十字会定期召集全体骨干师资召开会议,交流优秀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商讨改进办法,内容包括课件内容顺序、培训技巧、如何更好地进行实操演示、新近应急救护案例分析等,通过自我总结和互相点评,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帮助师资不断成长。
          在培训中,区红十字会还注重瞄准社会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尤其是针对家庭妇女儿童日常意外伤害处理、老年人突发事件处理、社区工作者技能提升以及公安系统公共场合应急救护,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分类培训,受到广大市民和公安干警的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