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的是字,刻的是心 曾求着人家学

27.02.2017  14:03

 

  

  探访沈城老手艺

  开栏语:

  我们走在时代之中。我们随着时代不断前行。

  我们的脚步催促着它,我们的双手推动着它,时代因我们而滚滚向前。

  批量的印刷,替代了精雕细琢的篆刻;工厂的纺织,替代了纷飞游走的针梭;机器的强压,替代了红炉淬火的锻造;新材料的出现,替代了草蒲麦秸的编织。

  诚然,我们感谢科技的进步,它为人类文明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福祉。但是,在那遥远的年代,刀篆、针梭、红炉与草蒲,它们如何不是那个年代的文明与巨大进步呢?

  在时代之中,城市在发展,人物在前行,故事在上演。对那些先辈们创造的伟大技艺,我们希望,它们莫因时代的快速变迁而彻底消失,被时代所淹没,成为过去的历史。

  我们曾经的进步,那是我们曾经向前踏出的脚步。让历史去记录它,让后人去歌颂它,让人们永远不要忘记它。

  从今天开始,我们开设“探访沈城老手艺”栏目。每篇报道以一位或多位当代手工技艺传承者为切入点,去记录一种值得我们用心认识、再次发现、永久保护与传承的老手艺。

  无论是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是那些民间亟待保护的传统技艺,我们希望把更多的传统手工艺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如果您是传统手艺的传承人,或者对保护传统手艺充满热忱,也欢迎您与我们取得联系。让我们共同为保护传统手工艺尽一份心力。

  杨桂臣历时40余年篆刻了9000方成语印-本组图片由华商晨报主任记者王齐波摄

  篆的是字,刻的是心

  用坏了100多个刻刀

  本报讯(华商晨报记者仓一荣)金玺玉石,盈手一握。分朱布白,疏密有致。刀篆为字,意刻在心。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演变到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印章,可能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实用价值。但是在古代,篆刻与印石作为一门艺术曾经经历了无比的兴盛与辉煌。

  在沈阳,有位中国篆刻艺术尤其是中国成语印篆刻技艺的传承人——杨桂臣。通过他创作的9000方成语印章,可以让今人尝试窥探古代篆刻艺术、成语印篆刻技艺的博奥精深。

  成语印篆刻成市级“非遗”

  曾有人欲花巨资换印章

  对悬在门檐之下,一对红灯笼顶着厚实的白雪。青砖瓦当铺满,房舍布置得颇有古意。

  在沈城一处深巷坐落着一座“中国成语印博物馆”。整馆面积只有120多平方米,实在算不得大。但进得馆中,两侧墙架上密密麻麻列陈了近万方印石。粗略估算,这间博物馆里所藏的印石总重量约达6吨。馆内细密叠列的各种印石、卷轴、书画,足以让游览其间的观者低声轻叹。

  说这是间成语印石的博物馆,毫无疑问,可在展列着几千方成语印石的壁架、吊柜、展柜旁边,靠着一室内的墙壁,还有一张简朴的单人床。

  这间小博物馆的创办者就住在这里,以馆为家。但其实这里很难称为居室:厨房水台电视都有,但是室内大部面积充斥堆叠的还是各种各样的各色纹理、形态不一的印石。

  杨桂臣今年57岁,是这间小博物馆的创办者。门口悬的几块牌匾——“十大民间文化展示馆”、非遗项目认定等,让杨桂臣颇感欣慰和自豪。在这些牌匾旁边,杨桂臣坐在简单的一桌一椅旁吃饭,早餐是简单的馒头和菜。

  少年时代,杨桂臣师从鲁迅美术学院原院长张望,在其膝下研习美术、木刻和篆刻技艺。尤其在成语印篆刻上,杨桂臣得到了老师的口耳亲传。

  1981年开始,杨桂臣开始着力研究中国成语印。三四十年对成语印的热忱和痴迷,杨桂臣共篆刻出中国成语印章9000方。因其创作的这些中国成语印章,杨桂臣还获得了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世界上篆刻成语印章数量最多”的世界纪录证书。2015年6月,“杨桂臣中国成语印篆刻技艺”被列为沈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桂臣本人被认定为沈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两三年前吧,有人来我这里参观,说要付一笔巨资买我这9000方成语印。”杨桂臣笑着说,来者颇有诚心,但被杨桂臣当场拒绝了,“这不仅是我一辈子的心血,关键是这些东西不能在收藏家手里。我需要这些印,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间博物馆里参观,来了解成语印。”

  传承者的忧思:

  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篆刻我知道,可啥是‘成语印’?”多少年之前,杨桂臣从艺术界人士口中频频听到这样的提问,听得让他几欲流下泪来。那时,杨桂臣抱着自己的作品——一幅120米长的成语印巨幅卷轴跑到艺术界人士面前,但是他并没有得到多少认同。

  篆刻,据记载兴起于先秦时代,距今已约有三千七百多年历史,占据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岁月中大半的时光。篆刻下的一个分支印种——成语印,据说大约从战国时代就存在于世了。

  然而,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在现如今这个时代,除了企业机关传布公文需要在落款上加盖印章之外,不要说成语印,就连篆刻印章得以实际应用的地方都非常少了。几千年过去,成语印被人们渐渐淡忘,几乎濒临失传。”杨桂臣想到此处,不无感慨忧思。

  在杨桂臣的“成语印博物馆”内的一间雅室里,墙上悬着一幅人物板画卷轴。作者为杨桂臣师从学艺22年的鲁迅美术学院原院长张望,落款时间为1990年。

  这幅板画上,以远山房舍为景,近处画幅核心为一名英年女子跨马默立,女子面容长眉星目,英姿潇洒。画幅上方题字:“鉴湖女侠秋瑾烈士”。这行题字的下方,左右两侧各加盖有一枚阴刻成语印。左一枚刻“巾帼英雄”,右一枚刻“豪气凌云”。

  “这就是成语印的典型应用之处。无论古今,很多文人雅士在‘诗书画印’四个方面尽皆精熟。就以这幅描画秋瑾烈士人物形象的卷轴为例,作者画之,人物的英雄气概已经蕴藏在笔锋中,但是作者又觉得赞之不尽,或者觉得还需要另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去‘点题’,所以又刻作与主题相衬的成语印两枚,印在画卷侧旁。”

  杨桂臣介绍说,这只是成语印应用与价值的一个方面。“从仓颉造字,到战国魏晋广泛使用竹简。在那个还没有竹简的年代,人们记录文字历史都是使用刻印的方式。成语印和其他印种一样,刻印在坚固的金石之上,因此能够将当时的人物、历史、典故种种传承到今代,被后人所知晓。”杨桂臣说,“这也是成语印价值的另一个方面。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枚瑰宝,篆刻也是。将成语与篆刻结合——成语印,完好地取到两种文化艺术的精妙之处,它就是这两种文化艺术的集成。”

  从“求人来学”到收徒300名

  最盼成语印篆刻后继有人

  在杨桂臣所有9000枚成语印中,其篆刻使用的字体几乎全部都是秦代所用“篆书”,甚至是更古老时期的“象形字”。“人有出处,字也有出处。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就在于在最古老的时候,它们是从自然万物中‘化’来的。要传承这些东西,我必须要使用古老的篆书,文字印在纸上,才显得原汁原味。”

  杨桂臣一手握石,另一手三指紧箍着刀身,下尖破石,深约2毫米,其章法甚为重要。“篆刻所说的章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意就是文字的设计布局。阴刻阳刻、行文风格、笔画肥瘦,这些都需要提前设计。刻刀笔之下的章法,这是篆刻者很大的功课。篆的是字,刻的是心。”杨桂臣说。

  2008年,杨桂臣完成了《中国成语印谱》一书。但是书成之后,他深深发觉,自己下一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地把“中国成语印篆刻技艺”传承发扬下去。

  “当时人们还是不了解成语印,我感到悲哀。”从那时起,杨桂臣开始主动外出教学。“我自己背着干粮,风雨都不论,坐公交车跑好远,去学校里普及篆刻和成语印的常识。”回想起当时,杨桂臣颇有些心酸,“那个时候就是我主动求着人家学啊。人家不理解,也不爱听,我还得耐心细细给人家讲——我不讲怎么办呢?这东西需要有人传承啊!”

  时至今日,通过9年不断深入企业、机关、学校的宣传推广,杨桂臣已经收了300多名弟子。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到年过五旬的同龄人,杨桂臣的这300多名弟子来自国内各地。

  “成语印的推广之路还是任重道远的。我的愿望是,下一步要开展有细化大纲的成语印篆刻教学,吸引更多对篆刻、对成语印感兴趣的人,至少让他们掌握最基础入门的篆刻技法,让大家一起来完成成语印的推广。”杨桂臣说。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
想发财动起歪脑筋 男子获刑
  从网上四处搜集下载淫秽视频存在网盘上,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