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仕女图》原是屏风画

30.03.2017  07:32

  《簪花仕女图》中仕女头上戴着步摇。

  从五代时期的《重屏绘棋图》中可以看出,堂内设屏风是时尚。

  在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着一幅极其珍贵的画卷,它以绢制成,从它问世到今天的1200年间,躲过无数次战乱、天灾和人祸,最终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它是目前被认定的唯一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其艺术价值非凡。它,就是《簪花仕女图》,鲜为人知的是,这幅传世名画本是唐朝时的屏风画,可能在宋代时被补在一起,形成手卷并保存至今。

   唐代仕女画的标本

  《簪花仕女图》为绢本设色,高46厘米,横180厘米。没有背景,画家用工笔重彩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光下几位贵妇赏花游园的场景。

  谈及辽宁省博物馆的珍宝——《簪花仕女图》,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董宝厚向记者介绍说,中国古代专门描绘仕女的仕女画很早就已经独立成科,在唐代尤其发达。但保存至今的唐代仕女画作品却寥寥无几,为了研究唐代的绘画,后世的史学家只能依靠文献记载按图索骥,幸运的是仍有《簪花仕女图》可资对照。

  “《簪花仕女图》是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而以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那种亦仙亦幻的美,如同隔着浩渺河汉,离凡尘中的我们有些遥远。”董宝厚说,“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却是将唐朝贵妇真实的生活场景推到了前台。周昉所塑造的丰腴健硕、短颈袒胸的仕女形象也成为那个时代的审美特征。

   最早是屏风画,在宋朝时被补成手卷

  据董宝厚介绍,《簪花仕女图》进入辽博后,画心已经开裂得很厉害,为了使其能长久地保存,1972年,此画被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特殊的重裱修复。就在揭裱修复过程中,专家们惊讶地发现,这幅画并不是由一幅整绢绘制的,而是由三段大小相近的画绢拼接而成,这说明它原来不是一个手卷,而是屏风画。

  唐朝时,椅凳类坐具还没有普及,人们通常坐在一种被称为“胡床”的榻上,榻后面常常放置一圈插屏式的屏风,一来作为装饰,二来可以作为对胡床上坐者的遮掩。“《簪花仕女图》原来就是几条单独的屏风被摆放在榻的后面,后来有好事者把几幅画从屏风上拆了下来,又合在一起装裱,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手卷。”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维新告诉记者。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