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引领建平脱贫攻坚

27.09.2016  02:3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到贫困地区调研指导,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形成了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的战略思想,播下了精准扶贫战略的“思想火种”,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向贫困宣战的动员令,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建平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形成了符合建平县实际,具有当地特点的扶贫开发工作新格局。

建平县在扶贫开发实践中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建立以扶贫统计监测,建档立卡动态管理为主要载体的扶贫开发信息平台,实现扶贫信息共享和精准管理;制定实施县城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围绕全县有劳动能力和没有劳动能力这两个群体,抓住产业扶贫和政策兜底这两个关键,把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靶心”,确定了“以增加五项收入为抓手,确保贫困人脱贫”,“以加大政府投入和行业扶贫力度为抓手,确保贫困村销号”的脱贫攻坚工作思想,着力破解贫困村贫困户经济发展瓶颈,构建和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格局。坚持政府主导,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于美丽乡村建设,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山区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建设,乡村旅游业发展,放大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实施产业和就业脱贫,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教育和技能培训脱贫、基础设施建设脱贫、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互联网+”扶贫等八大专项行动,推动了建平县脱贫攻坚取得显著进展。实践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始终立足本地实际,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精准发力、上下结合内外合作、统筹协调,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落到实处。 

一、坚持以精准识别为前提,把扶真贫、真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平县坚持“真扶贫,扶真贫”基本取向,拓展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机制,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策”。为夯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于2014年6月份全面启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科学设计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体系,按照“一高一低一无”标准和“五看五比两优先”原则开展全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即“行政村贫困户发生率比全县贫困发生率高,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经济无收入或收入低”。“一看粮,比家庭生活状况;二看房,比家庭居住条件;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比家庭经济收入;四看家庭读书郎,比消费支出;五看重病卧病床,比贫困程度”。在同等条件下,有残疾人和重病人的家庭优先,独生子女家庭优先,双女户家庭优先,并严格按照群众申报,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审核确认和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有序推进贫困户精准识别。2015年9月,按照国扶办要求开展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回头看”。以省12条新的识别标准,对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逐一检查,核实确认,做到了精准识别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将符合国家和省扶贫标准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扶贫对象。全县精准识别评选省定贫困村80个,市定贫困边缘村20个;贫困户14092户,贫困人口32695人。其中,因病致贫17224人,占52.68%,因残致贫5143人,占15.73%;因缺少资金和技术致贫6415人,占19.62%;因灾致贫1118人,占3.42%;因缺劳动能力致贫814人,占2.49%;因其他原因致贫435人,占1.33%。对贫困村、贫困户逐一建立了网络电子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薄,县有电子档案”。找准了致贫病根,为精准扶贫提供了详实的信息资源,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扶贫”方式的转变。

二、坚持精准发力,破解扶贫攻坚的主要矛盾和难题

扶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当前,我国扶贫开发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大面积减少贫困人口转移到“啃硬骨头”,消除“最难扶的贫困”上来,面临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脱贫易返贫等突出问题。随着扶贫开发进入到关键的冲刺阶段、攻坚时期,越来越侧重由大规模面上推进转变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精准推进,越来越侧重对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每个贫困人口的帮助和扶持,使开发方式及时转变为扶贫攻坚“精准滴灌”上来。

建平县从实际出发,针对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精准识别锁定扶贫对象的基础上,建立精准投入、精准帮扶、精准收益机制,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 一是 项目资金精准到人。制定下发了《建平县2016年扶贫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将省下拨的1207.95万元项目资金,按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1047元下达到各镇场街,对30个乡镇260个行政村10116人进行了项目扶持。 二是 财政资金精准到村,投资3905万元,硬化村级道路156.9公里,使31个乡镇32贫困村受益。 三是 社会帮扶精准到组。省、市、县三级80个驻村工作队协调和投入资金1.18亿元,为80个贫困村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 四是 结对帮扶精准到户。采取“6+1”的帮扶模式,上至33名县级领导,下至1069个基层党支部,全社会动员、全党动手对1409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帮扶。到2016年9月共帮扶资金1898.72万元。帮助贫困户解决项目资金不足问题。 五是 优惠政策精准到人。在低保救助上,实现应保尽保;在医疗救助上,投入资金326.95万元,帮扶贫困人口参保新农合32695人;在教育支持上,对应届困难大学生每人发放一次性救助金4000元,共实施教育扶贫156人;在移民搬迁上,投入资金300万元,帮助100户贫困户完成D级危房就地翻建;在技能培训上,教育培训100人,使其有一技之长,带动300人脱贫。六是资金瓶颈精准破解。用好金融扶贫政策,实施“银行+贫困户+企业”的扶贫模式。使贫困户从企业拿出贷款总额的0.5%资金作为生产发展项目扶持金,到2016年8月已贷出资金7000万元,筹集扶持资金35万元,带动贫困户390户,575人。用好“互助金”,我县与中国农业银行建平支行签订了放款协议。用100万的互助金作为准备金,放大10倍,用于解决贫困户借不到款的问题。用好“国债资金”。2016年全县新增地方债务2380万元,用于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硬件不硬问题。实践证明,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就是精准化,即实现扶贫的全过程精准和策略精准。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依靠传统粗放式扶贫无法解决,必须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真扶贫,扶真贫,如何退,退得准”一系列扶贫开发中的本质问题,推动扶贫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切实转变扶贫方式,做到因人因户施策,因致贫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形成一整套破解难题的方案。

三、坚持内外结合,上下联动,共同发力,打好“攻坚战

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内外结合,横向联合,多管齐下,上下联动,共同发力,才能标本兼治,摘掉“穷帽”,斩断“穷根”。贫困,“”在产业,“”在发展。建平县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以驻村扶贫引导为重要抓手,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思路,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实施精准“靶向疗法”,引导农户发展产业,攻坚脱贫。

一是立足于增加经营性收入,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紧紧抓住建平县被列为全国草牧业发展试点项目县、全国有机杂粮基地,“建平小米”“建平红小豆”被国家确定为地理标识保护产品的契机,实施了“3+1”产业扶贫模式,打造“1+2+3+4”工程,即:肉驴、肉羊、肉猪+杂粮产业;建10个养殖规模500头以上的肉驴场,20个养殖规模1000以上的羊场,30个养殖规模100头以上的肉猪农场,40个杂粮种植合作社,并以农业现代园区为平台,以牧业公司、食品加工企业为头,采取“园区+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形成产业带,接长产业链,增加农户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

二是立足于增加营业性收入,大力推进服务业和旅游业扶贫。 充分发挥“5+1”经济发展平台的作用,依托牛河梁红山文化产业开发区,燕长城旅游风景区、天秀山公园、老虎洞自然保护区,通过开发旅游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是立足于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推进就业和再就业扶贫。 充分发挥建平县职教中心这一全国职教先进典型的作用,根据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各种技能和素质培训,达到有带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在促进再就业扶贫上,借助于“5+1”经济发展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全县新开工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在用工问题上,首先以有劳动能力和受到培训的贫困劳动力为主,同时对于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较多的企业,政府给予适当奖励。

四是立足于增加资产性收入,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项目资金入股扶贫。 针对大部分乡镇人均耕地6亩多的优势,积极鼓励引导贫困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稳妥推进土地流转,从而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

五是立足于增加保障性收入,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和低保兜底扶贫。 抓住国家金融扶贫新机遇,利用好金融扶贫政策,采取“银行+贫困户+企业”模式,转型和催生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在低保救助上做到了符合政策条件的应保尽保,全部纳入低保兜底工程。实践证明,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扶贫方针,促进内外生动力有机结合,通过产业开发,提升科技和职业技能水平等方式,合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和条件,进行综合性开发生产,促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走上自我提升,良性循环发展道路,彻底摆脱“贫困陷阱”。

四、坚持统筹协调的系统思维,打实“组合拳”推进脱贫攻坚

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脱贫攻坚不但是一场硬仗,更是一项最大的政治任务。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扶贫开发的内容更加全面,涉及产业、生态、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教育等方方面面,需要不同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同时,贫困投入更大,不仅需要大幅增加财政投入,更需要金融资金和社会投入的大力支持,以此确保扶贫开发投资需求。

建平县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参与的共同作用。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出台了“脱贫攻坚问责办法”和“乡镇主要领导不脱贫不调整”的有关规定,印发了“脱贫攻坚宣传提纲”,制定了“金融扶贫暂行办法”和“互助金扶贫暂行办法”,完善干部扶贫包户机制,实施“百家民营企业包百村”脱贫攻坚行动。同时,将扶贫攻坚工作与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印发了“实施领航工程加快推进脱贫攻坚的意见”,形成了以党建促扶贫,以扶贫促发展的扶贫攻坚合力。仅2016年上半年,全县派驻工作队80个,4931名干部驻村帮扶。省市县三级帮扶单位及驻村工作队共投入帮扶资金1.18亿元。为贫困村修路41.3公里,建桥梁5座,土地整理1.4万亩,新增节水滴灌面积8000余亩,建设文化活动广场5个,配备体育器材30套,安装路灯140盏,绿化植树12555株。同时,组织动员100家民营企业与100个贫困村结对帮扶,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价值2500余万元。实践证明,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必须体现社会主义集体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建立起以国家政策支持为导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为支撑,社会各界帮扶为依托的大扶贫格局,集中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投放,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