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 心之归属的幸福沈河(图)

11.03.2015  12:54
  

  对于每个人而言,碧水蓝天、生活富足绝不是生活的全部。在社会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达到精神世界的丰沛充盈,才是更高的追求。

  在幸福沈河建设中,打造精神家园,切实增强群众的归属感,营造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让人民幸福愉悦,才是幸福沈河建设的真谛。

  找寻心灵的归宿

  “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后,各级党和政府更加情系群众、关注民生。那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有哪些呢?绿水、青山之外,人们的向往和追求又是什么?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了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类需求,当人们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开始努力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精神家园的建设则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归宿,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根源所在。

  在着力解决百姓关注的基本民生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家园的建设,让每一个人生活得更幸福、更健康、更有尊严,保障每个人的公民权利得到尊重和实现,让每个人的价值得以体现,并使其自觉、自愿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找寻自我心灵的归宿,从而共建美好的精神家园,这才是幸福沈河建设的“精神之核”。

  培育身心健康的好公民

  沈河区打造精神家园,将立足于引导人民群众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让人民群众精神上有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凝聚力和向心力,筑牢精神家园的思想根基。

  目前,沈河区已经涌现了像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钥匙管家”张振杰、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农民工志愿者景亚栋等许许多多平凡的“好人”。通过不断的弘扬,扎实推进着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的培育与深化。

  同时,通过采取加强思想教育、推进社区自治等举措,提升公众参与意识,构建公众参与载体,积极推进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尊重,务求让人民群众更有尊严,更富有责任。

  在精神家园建设中,更要围绕形成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增进群众健康体魄、提升文化素质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群众心理健康。

  提升文化民生建设品质

  绚丽多彩的文化活动、层级递进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特色文化社区品牌、丰富的公共文化项目供给与服务……所有这些,都可以增强居民的参与感。

  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领居民的精神世界,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环境,塑造主人翁意识,激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文化惠民、育民、乐民的作用得以实现。

  精神家园的建设更要注重文化民生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实施文化资源的共享,为特殊群体安排丰富的文化服务内容。做到既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底蕴,又注重新型文化业态培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扩大特色文化社区覆盖,切实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标准化、规范化和优质化转变,努力打造沈阳文化地标和东北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