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境外国有资产多加一把锁

18.03.2015  20:08

  国务院国资委网站17日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将通过采购第三方服务方式检查央企境外“家底”。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对媒体说,中央企业越来越大的境外投资基本上没有进行审计,存在大量空白点。截至2013年底,110多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5万亿元,其中境外资产总额超过4.3万亿元。

  如董大胜之言确凿,这就意味着4万多亿的境外资产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2011年,国资委曾公布两个规章对境外资产加强监督,不过,这些规章收效如何,急需审计监督检查。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审计队伍要“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和反腐败的利剑”。

  反过来说,国有资产、公共资金长期缺乏审计,很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甚至不排除腐败问题。近年,国内每次掀起审计风暴,都暴露一些国有企业管理的漏洞,包括但不限于:重大经济决策不合规、财务管理不规范、违规发放薪酬福利、超标准购置公车、违规炒股理财等。

  尽管不必对境外资产的运转做“有罪推定”,但是公众还是会有合理怀疑,尤其是中央也反复强调: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风起云涌,不少央企以及地方国企先后到海外投资。走出去大方向固然不错,但是也不能忽视一些国企在海外的项目频频搁浅、失败等问题,这里面既有海外商业环境等问题,也有一些是企业管理的问题。

  比如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违规和盲目进行投机性石油衍生品贸易,最后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巨大。尽管从个案而言,当时有审计也未必能完全避免问题的发生,但是强化对中国海外项目的监督、给国有资产多加一把锁非常有必要。正因如此,我们要为国资委开启对境外资产的检查点赞。

  一方面,对境外资产的审计和检查最好尽早全面铺开、不留死角盲区。只有先摸一次家底,对中国境外资产运作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给出一本明白账。这既包括央企走出去的海外资产,也包括地方国企走出去的海外项目。审计和检查的结论不仅汇报给国资监管部门,最好也能向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汇报,听取权力机关的审议和监督意见,甚至还可以引入社会监督。

  另一方面,对境外资产的审计和检查宜常态化、制度化,避免一阵风。海外项目的审计检查可能会存在一些难度,比如语言和文化差异、当地法律与中国法律不同等,但是从监督覆盖面和公平性来说,凡是公共资金、国有资产都应该适时接受全面、广泛的监督,境外资产可以用一些创造性的办法进行监督。

  此外,国内几轮审计风暴过后,都存在一些屡教不改的“老毛病”,李克强曾将之比喻为“屡审屡犯”的“牛皮癣”。这就要求,一些境外项目通过境外审计检查出来的问题,也需要按照国内的新办法加以整顿:不仅要列出整改的“任务清单”,排出“时间表”,逐个“对账销号”,还要建立起整改的长效机制。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