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中:全面推进精准脱贫“1+4=0”战略

23.08.2016  17:39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宗旨;执政为民富民强国,这是人民政府的理政的根本理念;全面小康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最终愿景。所谓不忘初心,我们理解,应该就是牢牢把握以上基点,毫不动摇地为人民谋福利,履行共同富裕的承诺。

多年来,我县党委和政府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执政为民,不忘初心,全面实施精准脱贫“1+4=0”战略,为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共享小康愿景不断作出新的尝试和探索。

绥中县总人口64万,下辖11个乡、14个镇,其中山区乡镇10个,2011年,绥中县统计人均收入在32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是10.04万人。“1+4=0”战略实施以来,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2015年初全县已经有37256户、6829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走上了健康发展、自主致富的良性轨道。当年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出贫困村97个,其中省级贫困村44个;国标贫困人口32110人,脱贫5371人,省标全部脱贫。

所说的一,就是实施精准脱贫一把手工程,重点是明确责任,落实任务;所说的四,是指龙头企业投资带动、农业合作社整合资源,驻村工作牵线帮扶,政府确保全面兜底的四轮驱动;所说的零,就是确保在2018年底按国家标准实现全县贫困人口为零的目标。

一、落实责任高位推动

绥中县委和政府始终把精准扶贫工作摆在全县工作的核心位置,成立了由县委李树存书记和李茂胜县长任组长,相关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规划、实施、督查考核等工作。制定了《我县2016—2018年开展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我县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等各类文件10余份,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我们以“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为原则,建立和落实了县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的责任机制,全县44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以抓示范村、示范户的形式,每人联系1个帮扶单位、联系1个乡、包1个省级贫困村、包扶2户贫困户,县委书记李树存帮扶王宝镇北偏村揣素芹、毛会清两名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多次走访慰问,为两名贫困户带去了生产、生活用品,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勤劳脱贫;县长马茂胜帮扶范家乡范家村洪守宝、张振华两名因残缺劳动力的贫困户。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家庭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三是 将扶贫攻坚纳入乡镇、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制定了《我县精准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暂行)》,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健全了奖励和问责机制,形成了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和贫困地区党组织密切配合,以上率下、上下联动的扶贫责任机制。

针对全县南部沿海和北部山区的地区差异,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科学手段,查找贫困原因,研究扶持措施。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制定详细计划、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挂图作业,明确进度、倒排工期,确保项目资金、帮扶力量和监测评估到村到户。目前,全县44个省定贫困村26739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致贫原因和致富需求都已录入精准脱贫大数据平台,实行脱贫对象实名制管理。实行脱贫销号退出机制,加强政策衔接,将返贫人口及时列为扶贫对象,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二、多方联动确保实效    

1、企业牵动,全面合作。几年来,我县积极探索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脱贫模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参与精准脱贫。辽宁帝华味精食品有限公司与乡镇周边地区贫困户200余户签订了长期购买合同,购买包括大豆、姜、蒜等产品原料,户均增收2400元;我县铁山食品有限公司是以海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利用用工直接带动周边农村贫困剩余劳动力就业,共覆盖贫困农户约100户,户均增收2800余元;吕明果业合作社向贫困户提供果树技术指导、果树承包、水果收购、土地流转等帮助,带动200多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我县有的省级龙头企业5个,专业合作社72个,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649户,3458人。

2、部门帮扶,牵线搭桥。我县在102个县直部门和驻绥单位、369名驻村干部实施定点帮扶的同时,让24个东戴河新区部门及10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增加扶贫力量。同时,构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络,探索发展公益扶贫,搭建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参与的扶贫爱心捐助平台,进一步引导、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中央、省、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着力在全县营造推进精准脱贫的浓厚氛围,形成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社会合力。

县人大以加碑岩乡上房子村作为全乡精准扶贫工作的突破口,在王跃明主任的带领下,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在入户调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脱贫方案,并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破解制约该乡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拉开了加碑岩乡脱贫攻坚的序幕。重点实施了道路修筑、水源建设、电力改造、旅游开发等“九项精准扶贫工程”,特别是县人大开展的劳务输出专场招聘会暨精准扶贫“春风行动”,17位任人大代表的县内知名企业家组织各自企业前去现场招聘,上房子村及临近村近800人参加招聘会,当天达成就业意向515人。县人大还组织驻绥省市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机关干部职工为上房子村捐款169.31万元,全部用于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为精准扶贫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同时发挥人大代表在各行业的优势,或为贫困村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或为该村修路、打井、办电,或包扶困难大学生、安置剩余劳动力和为群众义诊、大病救助等,为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3、驻村入户,重点帮扶。我县积极选派驻村工作队,强化扶贫工作。各帮扶单位对所扶持的贫困村派出政治素质好,组织协调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热爱和熟悉农村工作的同志组成驻村工作队进行帮扶,驻村工作队一般由三名党员组成,重点选派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参加,驻村工作与村两委会密切配合,发挥互助组优势,帮助贫困村、户摸清贫困情况,制定扶贫计划,设计扶贫项目,协调扶贫资金,落实扶贫任务,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我们还在乡(镇)成立互助社,在村成立互助组,并设立互助金,互相担保,互惠互利,利用扶贫项目资金互助滚动式扶贫,有效缓解贫困村、贫困户生产中资金短缺问题,让扶贫项目资金发挥更大、更长久的作用,全县已投入互助式扶贫专项资金2000万元。

  4 、政府兜底,不留死角。 一是发展教育事业脱贫。对因家庭困难导致子女难以完成学业的贫困人口,支持其完成从学前到大学的学业教育。二是医疗救助扶持脱贫。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实现医疗救助脱贫。三是落实社保制度兜底脱贫。加强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四是开展金融扶贫。投入资金1000万元,做为银行的风险抵押金,撬动银行1亿元的资金贴息,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的低息贷款。实现搭帮互助,帮助贫困户脱贫。五是加快交通、水利建设脱贫。把破解路、水、电等瓶颈问题作为扶贫攻坚的关键来抓,2016年新修公路110公里,维修公路249公里,改善贫困地区出行难的问题;加强贫困地区抗旱水源和节水改造等水利项目建设,修建方塘36个,有效解决贫困地区用水问题。

三、精准脱贫产业为先    

扶贫开发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我县立足于自身特点,综合考虑地域因素、产业因素、资源因素等,在扶贫工作中走出了一条有绥中特色的产业脱贫之路。

我县是全市唯一的全省果业“一县一业”示范县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同时我县也是“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该县产业脱贫立足于丰富的农业和旅游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努力促进贫困村整体脱贫。

1 、发展特色果业。 我县 “绥中白梨”远销海内外,明水乡、大王庙镇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集中连片、重点扶贫”原则,带动2520贫困人口发展白梨产业,实现扶贫资金效益和覆盖面积最大化,提高了到户扶贫项目承载力;王宝镇长期以来致力于蓝莓产业发展,使之成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代表产业,成功带动560人脱贫。

2 、完善特色种植 。我县经过细致的考察研究,将菌类和棚菜作为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加碑岩乡贺家福合作社开发木耳种植扶贫项目,将农民的土地统一规划养殖木耳,提供菌苗棒,培训技术,负责销售,做到产供销一条龙,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户掌握本领,成功带动156人脱贫;西平、葛家、宽邦乡(镇)大力发展棚菜种植,成功带动2150人脱贫。

3 、壮大特色养殖。 依托我县作为畜牧大县在设施管理、市场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和发动贫困户通过养殖特色黑猪、芦花鸡、牛、羊等项目,实现脱贫致富。西平乡依托北方牧业合作社,通过“提供黑猪仔-培训技术-防疫-收购”养殖形式或入股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养殖黑猪,帮助176人脱贫致富;永安乡西沟村在港航局的帮助下,养殖特色芦花鸡1560只,带动7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4 、开发特色旅游。 我县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积淀浓厚与自然风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全市旅游“五个一”发展战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山区贫困群众开辟一条新的脱贫之路。一是积极推动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5A级长城旅游景区、国家级绥中长城保护示范区、五花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锥峰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级”建设。二是加快推进范家三山、明水温泉小镇建设,打造辽西温泉度假疗养胜地。三是在加碑岩乡全力打造的集上房子村民俗传统村落旅游、黄木杖子村“辽西第一党支部”红色旅游、王台村绘画写生基地为一体的加碑岩旅游产业链,将成为该乡广泛受益的“造血”式扶贫项目,带动一批贫困户实现脱贫。四是在北部山区建设永加线、高葛线两条致富路,在公路沿线形成了天然的旅游景区,被誉为“绥中天路”。五是积极创建旅游名镇名村,2015年,李家乡新堡子村被列为国家级旅游扶贫工程试点村,依托“九门口”景区优势,带动133名贫困人口通过开设农家乐接待游客,销售农家土特产,兼职导游等项目,当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脱贫路。

      此外,我县注重整合培训资源,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培训,推进培训、鉴定、输转一体化,建立和完善劳务对接机制。他们在北部山区明水、秋子沟、加碑岩、大王庙、葛家等5个乡镇开展手工编织培训,培训妇女 1000多人,掌握了编织技术,每人年收入5000—8000元;在王宝、网户等乡镇举办蓝莓技术培训班,两个乡培训达到400人;在加碑岩、葛家、明水等乡举办黑木耳种植培训班,培训360人发展黑木耳种植特色产业;西平举办黑猪养殖培训班,培训176名贫困人口;葛家乡利用当地资源组织棚菜种植培训,发展棚菜产业,成功带动150人脱贫。通过多种的培训,累计培训2500余人。

通过不懈努力,我县精准脱贫工作呈现崭新局面。今后的工作中,有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依托着更好的优惠政策、更多的扶贫资金、更适宜的产业项目,我们全面脱贫致富、全民共享小康的美好愿景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