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探索农机维修业财政补助新模式 开拓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新格局

22.01.2015  06:31
          【编者按】 2013-2014年,江西省财政已连续2年投入4000万元,在全省开展农机维修“以奖代补”项目建设,为健全全省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国探索创新了财政补助农机维修业发展的新模式,开创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格局,获得了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在2015年1月13日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江西省农机局局长官少飞作了扶持农机维修体系建设的典型发言。现将该典型发言材料刊登,以供学习参考。

 

            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连续多年实施和农机化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各地呈现推广机具多、维修保养难现象,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发展明显滞后,网点少、条件差、设备老化、人才缺乏等情况普遍存在,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短板”。为了着力解决农机“看病难”问题,2013年我省争取到省财政持续投入,开展农机维修“以奖代补”项目建设,开启了财政专项补助农机维修的新模式。通过强化网点规划布局、开展维修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大维修技能人才培训力度、探索“企社共建”发展模式,充分调动了政府、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企业的积极性,为建立健全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开拓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新局面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争取财政投入,强化网络建设,探索财政扶持发展农机维修业的新模式

一是找准着力点,争取资金投入。 2013年初,江西省在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改革创新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全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江西瞄准了农机维修体系这个薄弱点,将工作着力点落在扶持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上。通过与省财政厅的多次沟通协调,争取到省财政预算的3000万元购机补贴专项资金调整用途,不再实行机具累加补贴,其中将1000万元用作市县购机补贴监管工作经费,2000万元用于实施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以奖代补”项目。我省计划用3年时间开展农机维修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以区域性二级农机维修中心为主体,三级和一级农机维修中心及农机企业“三包”服务站点为补充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努力满足整机修理、零配件供应和流动上门维修服务需求,力争技术本土化、维修特色化、服务大众化、管理规范化,实现就近、及时、高质量维修和“小修不出片、大修不出县”的目标。

二是明确奖补标准,充分调动积极性。 项目建设实行“以奖代补”方式,主要扶持农机合作社、现有农机维修网点开展维修车间建设和维修设备(含流动服务车)购置。对建设达到综合类一级、二级、三级标准的,分别给予20万元、15万元和10万元补助。2014年对项目建设的奖补和自筹比例进行调整,由2013年的1:1调整为1:0.5,充分调动了项目实施主体的积极性。近两年来,省财政共计投入4000万元,在88个县(市、区)建设了281个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其中:建设一级点15个,补助300万元;建设二级点208个,补助3120万元;建设三级点58个,补助580万元。

三是强化项目管理,促进规范化建设。 为促进“以奖代补”农机维修中心规范管理,我省制定了《农机维修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以奖代补”项目验收办法》,明确项目单位“硬件”和“软件”建设要求,并由市、县两级农机、财政及工商部门共同指导验收,严格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核算,对验收合格的项目单位,由市级下发“抄告单”通知县级财政拨付资金。通过2年的项目建设,全省项目单位做到了制度上墙、价格公开,改善了门店形象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喷绘“江西农机维修”统一图标,实行技术人员持证上岗、统一着装、程序化操作,为推动全省农机维修网点规范化建设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通过奖补项目实施,江西全省强化网点规划布局,农机维修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已经初具规模;通过规范化建设,维修网点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塑造了农机维修服务新形象,已经初上档次。通过项目实施投入,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农机维修业发展的更加关注和重视;通过农机维修服务的“”奖补,有效弥补和延伸了农机具购置的“”补贴政策,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协调发展注入了“润滑剂”、增添了新动力。

二、提升服务能力,拓展业务渠道,开拓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新格局

一是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为了提高全省农机维修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江西省每年举办农机维修职业技能鉴定培训。2013年10月,全省将农机技能培训与阳光工程培训相结合,免费开展了农机修理工高、中、初级三期培训班,共计培训了404名技术骨干。同时,部分市县与人社劳动部门合作培训了200余名修理工,为实施“以奖代补”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2014年6月,全省举办了农机维修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与业务拓展培训班,组织2013年实施项目的138个维修中心负责人培训交流,挑选了15个项目单位进行PPT专题交流,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项目实施基本情况和建设成效,并逐个点评进一步指导了全省项目建设。9月底,全省继续举办了三期农机修理工技能培训班,为143个项目单位培训了509名农机修理工,有效推进了全省项目实施和农机维修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是探索“企社共建”,拓宽经营服务面。 当前,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企业的“三包”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的零配件供应和机具维修保养需求越来越突出。因此,农机维修网点与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的“企社”、“企点”和“社点”共建合作成为发展趋势,既能延伸售后服务,使用户得到及时的维修服务,又减轻了企业的“三包”服务压力。在2014年6月的培训班上,全省邀请了国内6家农机企业现场开展“企社共建”对接活动,探索合作共建模式,进一步提升农机维修服务水平。南昌县西联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与10余家企业开展维修服务合作,承包了附近乡镇机具的维修保养任务,维修中心接到企业反馈或机手电话后,指派专业师傅上门检查,能够及时诊断、准确向企业反馈零部件供应需求,解决了农机手因盲目反馈,造成与企业信息对接不顺畅而耽误农时的局面。农机合作社、维修中心拓宽了作业生产、维修保养、操作培训、零配件经营等服务领域,建立了社会化服务网络,为农民机手提供“一条龙”服务。

三是“农机医生”下乡,流动服务到田头。 江西省实施农机维修“以奖代补”项目,鼓励配备流动服务车,给予每台最高5万元补助,超出部分自筹解决,项目单位共计添置了350余台服务车,一般以皮卡车、越野车、面包车居多,装载零配件和维修工具,提升了流动服务功能,开展“农机医生”下乡活动,做到进村入户、送维修到田头服务,保障了机械顺畅作业。瑞昌市碧野农机合作社流动服务车在春耕、双抢农忙时节,备好常用农机配件,天天巡回在田间地头,随时修理故障农机,还教会农机手常见的故障排除知识。大余县黄龙农机合作社针对大型农机维修较复杂、存放难的实际,维修中心也为服务区域内的农机户、合作社成员提供“急修送上门、大修到中心”的“保姆式”服务,并免费为农户和社员存放机具。这些做法都很受农民机手的欢迎。

通过维修服务能力建设,全省农机维修经营服务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一台车就是一个流动式农机维修服务站,不仅成为了农忙时节的靓丽风景线,而且成为了农机部门指挥调度下乡宣传、抢修服务的应急车;不仅有效扩大了农机社会化服务辐射面,而且较好地履行了农机公共服务职能。我省实施农机维修“以奖代补”项目,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农民日报等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纷纷宣传报道,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按照“一年织线条、二年强基础、三年见成效”的建设目标,下一步,我们的工作思路是:进一步提升农机维修流动服务站功能,打造一支农机“全科医生”和“急诊医生”队伍,基本解决农机“看病难”问题后,再想方设法解决农机“住房难”问题,力争开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新格局。

一是计划补助建设农机维修流动服务站。 2015年江西省将继续安排2000万元,计划招标购买流动服务车,“以奖代补”建设农机维修流动服务站。由已经建设的281个维修中心自愿申请、逐级申报审核,为选择符合条件的单位购置服务车,整车改装配齐维修功能设备,费用由省财政补助与维修中心自筹共同解决,购买后产权归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所有。通过加强维修中心装备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机维修服务水平和应急机动性,切实解决农机“看病难”问题。

二是计划开展“以奖代补”机库棚建设。 江西省计划从2016年起,争取省财政连续三年投入共计6000万元,按照1:1配套,“以奖代补”建设2000个标准机库棚,切实解决农机“住房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