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筑牢京津冀“挡沙墙”

05.06.2022  19:03

历经7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辽宁阜新将万里海改造成了森林、草原和良田,创造了从“沙窝子”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奇迹。

这里的林地面积由18万亩增加到205万亩,森林覆被率从2.9%增加到31.4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平均风速由3.4米/秒降至1.9米/秒,

阜新市委市政府表示,将坚持推进土地沙化治理,锁住风口、打造屏障、系统治理全力打造京津冀地区和辽宁的生态安全屏障。

位于辽宁省西北部的阜新市,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辽宁的风口和“沙窝子”,在中国防风固沙版图上占据特殊位置——这里是1952年新中国科学治沙开始的地方,是“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区域,还是京津冀和辽宁乃至东北亚的“挡沙墙”。

近代以来,由于不科学的耕作方式、过度放牧、森林滥伐等原因,当地土地沙化面积逐渐扩大,沙漠化非常严重,尤其在每年的季风频吹之际,流动的黄沙随着大风滚动,埋没了附近的民宅、大片的农田、致使交通不畅通,严重威胁着当地农民地生活与出行。严重的时候,是不是要把城市搬走提上了日程。

从“沙窝子”到鱼米之乡,阜新深入实施五项工程---坚持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以工用沙,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首先是以树挡沙。

2012年以来当地植树造林116.79万亩。实施了以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为重点的多项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特别是阜新市彰武县防护林带向科尔沁腹地推进了13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1.47%,平均风速由50年代的每秒3.4米下降到1.9米,不仅改善了全县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筑起了辽西北第一道生态屏障,保护了辽河平原和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安全。

其次是以草固沙,再现54万亩疏林草原。

目前,彰武北部4个乡镇15个行政村已经形成了54万亩疏林草原,示范区内草原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原本裸露的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已全部固定,平均风速由3.4米/秒降到1.9米/秒,彰武县域扬沙天气由40天减少到18天,对减少沈阳大气降尘量发挥了明显作用。

再次是以水含沙,建设“生态+乡村振兴”综合体。

沙化土地生态治理工程为旱田改水田工程和配套的灌溉工程,是生态+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期工程于2021年3月1日开工,目前总计完成沙化土地改水田约1.2万亩,并在当年取得了水稻大丰收。

最后是以光锁沙,破解人、地、生态矛盾。

自2012年起,彰武北部的阿尔乡镇、冯家镇等荒漠化严重区域开始发展光伏产业。阵列式的太阳能电池板起到了平铺式沙障的作用,可较大幅度消减风速,减轻沙尘危害。

同时,通过光伏阵列的有效遮荫,可减少沙地水分蒸发、促进原生植物生长,从而实现投入一次、固沙长久的生态效益。

2021年,该地区累计发电1.39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26亿元,创造税收2536万元。不但有效解决当地农民收入低,收入来源单一的突出问题,还可以解决荒漠化严重地区基础工程投入不足的突出问题。因此,当地群众把光伏治沙的好处总结成顺口溜:“能源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沙地增绿。

今年3月,阜新成功入选全国20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5月,科尔沁沙地南缘综合治理项目获批。两大项目投资6亿元,计划完成营造林61.88万亩,建成后将提升森林覆盖率1.6%,对于改善辽西北生态环境,阻止科尔沁沙地南侵,构筑京津冀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屏障具有重大意义。

阜新市从波澜壮阔的治沙实践中,凝练出“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展望未来,彰武人将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增值通道,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样本。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责任编辑:许聃】
阜新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6月3日一大早,阜新市民李海习惯性地打开手机,中国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