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哥”的新坐标——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述评

18.02.2015  10:30

  据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 60余年风雨兼程,东北经济在共和国上空划出了一道怎样的时间弧光?

  从盛极一时的“共和国长子”,到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滑铁卢惨败”,再到奋起直追的振兴十载“黄金年代”……几多辉煌,几番磨砺,铸就了东北经济悲壮前行的底色。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既定战略”,“要想创造优势、化危为机,必须敢打市场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创新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饱含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寄托,为东北经济浴火重生指明了方向。

  定位决定发展,行动影响未来。

  新常态下,面对区域发展、国家现代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如何在这一坐标体系中确定自己的方位,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完成的战略课题。

  快与好——在中国区域发展的大棋局中,东北靠什么重铸辉煌?

  东北经济降速,外界众说纷纭,东北人却在平静地接受。

  北京,天安门。阳光下,庄严肃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熠熠生辉。

  这面国徽是“东北制造”。

  第一面国徽之后,是共和国第一炉钢水、第一部汽车、第一架飞机……占全国2/5的原油产量、1/2木材提供量、1/3的商品粮……捷报频传的年代,记载着东北曾经的辉煌。

  如今,那面国徽仍高悬于天安门城楼,光亮如昔,而“共和国长子”的风采却不复当年——

  改革开放之前的1978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只有辽宁省的80%;而到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之前的2002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经济总量加起来仅有广东省的85%……

  辉煌铸就了“老大哥”的情结。落后之后不甘落后,东北更渴望加快追赶的脚步,重显昔日的辉煌。

  从2003年到2012年,东北三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达12.7%,高出全国平均增速两个百分点。三省GDP都跨过万亿元门槛,辽宁更直逼3万亿元大关……

  2013年伊始,东北各项经济指标纷纷回落。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经济增速均降到了全国后五位……“高速增长,并不能自动解决东北的体制、机制性和结构性痼疾。”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齐鹰飞认为,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东北的短板就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