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阳人难忘花灯的回忆

21.07.2015  13:27

   “四平观走马,三日万巷空”

  “四平观走马,三日万巷空”,这是《盛京诗咏》中对于老沈阳城内四平街(今中街)灯会的描述。虽然时过境迁,在充斥着闪耀霓虹灯光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对戏匣子盒子灯、神秘含蓄走马灯及通体透明龙灯的喜爱丝毫没有消退,春节时点上一盏红灯挂于门前,或是元宵节举家外出赏灯,似乎只有这样,节日才更喜气更热闹。

  近日,有300多年历史的“沈阳花灯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儿个,我们就来聊聊沈阳城内关于花灯那些事。

   张作霖为“盒子灯”点赞

  辽宁花灯文化研究会会长、沈阳花灯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陈畅介绍,清代以前沈阳就有了制灯、放灯之习俗。后金建国之际,战事频繁,汗王努尔哈赤君臣在萨满的引领下,曾举行过放河灯祭祀将士亡灵一类的祭祀活动。据清代刘世英《陪部纪略》记载,清代初年陪都盛京便有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灯会,百姓入夜观灯的习俗,世代沿袭,渐成规模。

  与辽宁相邻的河北,古时年间就有民间闹花灯的习俗。道光年间,河北花灯艺人李之瑶闯关东来到盛京城,当时城内花灯作坊工匠制作的手工花灯,虽形式多样但圆润度欠佳。于是,李之瑶把河北扎圆灯笼的圆润工艺融入沈阳花灯制作技艺,让沈阳花灯更加活灵活现。

  民国初期,张作霖主政东北,对花灯格外喜欢,手下人投其所好,找到时任奉天省教育会学监的李铭颜(李之瑶之孙),让其负责协助皇城灯市搞好总体方案,包括定位、场地布置、协调治安,也负责给灯官说戏。身为学监的他不负众望,把皇城灯会办得如火如荼不说,还将花灯制作作为手工课搬进了学堂,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会了制作花灯的技巧。

  话说盛京灯会上,张作霖最喜欢的是一种盒子灯。盒子灯属于花灯,却更像是一种会播戏的戏匣子。盒子灯灯中套灯,最多达十几层,每一层都讲述不同的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放盒子灯时,选用一根长竹竿将灯高高挑起,然后点燃导火线,随着导火线燃烧,一套套灯便依次坠下,有声有色。随着烟灰、火花的坠落,“砰”的一声,又一座小舞台落下,第二出开演了……

  看到精彩之时,大帅带头叫好,出手阔绰,打赏花灯艺人,据传说,有一次直接就赏了三千块大洋!